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忘记密码?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标题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查看新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政情
上海一周
伴公汀
@康平路
直通200号
交汇点
海上755
市政厅
反腐记
大国之道
经济
财经连线
产业观察
金融区块链
流量研究所
市场解码
任我行
产经
市场
城生活
财经
文化
文化观澜
文艺清单
文化视点
独家探班
观众席
文旅乐游
片场视听
汇演
艺见
许蜜桃
文汇人文之城
文汇讲堂
台前幕后
文化生活
文娱专访
文汇软实力
文汇馆长说
文汇青年营
文汇视讯
帮侬忙
新民帮侬忙
上海滩
民声
民声直通车
上海辟谣平台
人民建议
问答
读者
城市的味道
民生调查
区情
浦江眼
前沿风
郊野笔记
上海屋檐下
区域
Yeah!上海
十六区
郊野大地
侬好上海
城事更新
海上记忆
精选
新潮
便利贴
评论
观见
时评
新民眼
思想
上观学习
思想汇
深度
纵深
访谈
原点
视点
申观察
科教
教育在线
创新之城
文汇教育
科创前沿
科学新知
科创
教育
健康
医声医事
哎哟不怕
健康生活
我不是唐亿森
求医问药
第医线
医视野
一健通
杏林夜谈
体育
运动+
文汇体育
体坛专访
新民场外音
体坛话题
我在现场
社会
说法
案页
十二公民
社会
新民法谭
上海时刻
江江三人行
在场
文汇都汇聊
潮探007
冲呀花花采访团
魔都三棱镜
新视力
三分•天下
上海歆克勒
厉苒苒
晏秋秋
上海时刻
长三角
华东局
江南
长三角
城市志
会客厅
视觉
图数图说
见识录
大视界
观观观察局
文汇视觉
新民海报
图个明白
新民印象
直播
文汇理论
文汇大家聊
学林
论苑
智库
学人
数据
数据洋葱
要闻
时政要闻
国内
港澳台
北京来信
山海情
风物
京华传真
国际
世界观
大局观
海外惊奇
文汇环球
国际视点
哎哟歪
深海区
侨梁
天下
早读
时事
纵览
话媒堂
上官河
新民早报
汇闻
文艺评论
文汇文艺百家
文汇艺术
文汇经典重读
文汇建筑可阅读
文汇文艺评论
夜光杯
新民艺评
夜光杯朋友圈
十日谈
晨读
夜读
封面人物
纪实
国家艺术
金色池塘
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夜光杯美文课
在读
文学报
新批评
文学现场
世界文学
朝花
朝花时文
笔会
笔会
读书
上书房
文汇读书
书人茶话
新声
新民新音频
听早报
上海闲话
品牌
大区势
企示录
一起来
金融圈
车天下
大健康
文创+
文汇潮
品牌汇
都事汇
教育汇
健康汇
科技汇
文旅在线
山海汇
体坛纵横
文化视界
生活汇
新民汇
新民亲选
万象
援疆风采
喀什风情
专题
直播
上观号
电子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东方体育日报
文学报
浦东时报
新民周刊
上海宣传通讯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嘉定
>
文章详情
汇龙潭 | 归有光的凡人“史记”
转自:
上海嘉定
2024-04-24 15:44:0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开甫,别号震川、项脊生,是江苏昆山人、嘉定的女婿。其文上承唐宋风,下启桐城派,人称“明文第一”。
归有光对《史记》这部巨著倍加推崇,而《史记》的主要特点就是实录精神、长于叙事以及注重人物描写。在归有光数量颇丰的散文之中,他的传记文独具特色,文章内容大多是追忆日常琐事、悼念故去亲人,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记》《世美堂后记》《妇女志传》等。这些文章虽是写身边人、平凡人以及日常琐事,但随处可见《史记》对归有光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归有光散文的独特风格,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深受《史记》影响
一心想当史学家的归有光,从小就喜欢读《史记》。据明万历《重修昆山县志》载,归有光“沉潜简默,与俗寡合,日惟闭门啜茗,取群经子史读之……酷好太史公书,不忍释手”。在自己的作品中,归有光也多次表达了对《史记》的热爱:“子长更数千年无人可及,亦无人能知之。仆少好其书,以为独有所悟。”(《与陆太常书》);“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陶庵记》);“不喜为今世之文,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不《史记》若也。”(《五岳山人前集序》)
此外,《苌楚斋随笔》等史籍也有“震川每一下第,即阅《史记》一过。故阅本最多”“先太仆笃嗜《史记》,手批本不下数十种”等记载,足见其对《史记》的重视。
归有光其一生中,无论写文章还是做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史记》的影响。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同时又是教授文章之法的教师,为启迪年轻人向史学前辈司马迁学习、致敬,他花费很大力气研读、拆解《史记》。阅读时他常用五色笔(五种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圈圈点点;他还从写作学、修辞学和阐释学的角度解析《史记》,一字一句引导学生该怎样写人、如何状物、哪里转圜、缘何评述。哪怕他的“较真”受到了时人的不屑与嘲笑,他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这种方式,为不知文章法度的初学者探索更容易走通的写文路径。
诚如清代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说,真正明白文章千古之理的,是不会为某些规矩所限制的。而归有光便是这样一位明白古文“隐而难喻”之理者。
众所周知,司马光为了“传畸人于千秋”,写的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而归有光对于《史记》的继承,并不仅仅停留在题材选择和写文章技巧上,而是以《史记》为精神内核,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情况,为凡人作传记,聚焦身边的人物、庸常琐碎的生活,大胆开辟了一片新境。《明史·归有光传》评:“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黄宗羲《郑禹梅刻稿序》也同样认为“震川之所以见重于世者,以其得史迁之神也。其神之所寓,一往情深,而纡回曲折次之”。
关注普通女性命运
为凡人作记,在归有光生活的那个年代,少有文人如此。而他不仅为普通人立传,还十分关注普通女性命运,并将相关人、事写入他的散文中。
比如他写过一组文章,记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安亭女子张贞女的被害事件。张贞女嫁到安亭,发现其婆婆品行恶劣后,希望她收敛。谁知婆婆不仅想拉她下水,在被张贞女拒绝后,还串通恶少将其杀害。案发之后,张贞女的婆家不知悔改,还到处行贿,企图掩盖真相,致使案件审理是非颠倒,让惨死的张贞女蒙受了不白之冤。
归有光十分同情张贞女的遭遇,对龌龊的世俗深表愤慨,他积极参与调查真相,为张
贞女鸣冤,联络乡绅主持公道,最终使案情真相大白。为此事,归有光先后写了《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贞妇辨》《答唐虔伯书》《与李浩卿书》等十余篇文章,详细记叙了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官府审理的经过。为一人一事反复撰文,这在他的写作生涯里并不多见,正表明他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他在给朋友李浩卿的信中提到:“元凶漏网,烈妇受诬,此千古之恨,以此发愤,更不思及其他。”在提到《书张贞女死事》一文时,他在信中表示,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流传千古。我据实写来,完全是采用了《史记》和《汉书》客观公正、据实载史的笔法写成,还没有哪篇文章这么让我如愿以偿。
再来看看归有光两篇最短小的作品《女如兰圹志》和《寒花葬记》。《女如兰圹志》全篇仅有八十四字,是归有光为女儿如兰写的一篇墓志。在须浦河祖茔的北面,新添了一座小坟,埋着女儿如兰。如兰满周岁已能叫唤父亲,却不幸夭折。在记述了如兰死日及葬日后,他不由感叹:“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他感叹,女儿如兰在人间没有得到多少幸福,又如此匆遽地离开了世界,既如此,老天又何必让她降生呢?感情压抑,文笔无比沉重。
另一篇《寒花葬记》标题与坊间历来流传的《寒花葬志》仅差一个字,但文章内容却多出“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一句,不仅清楚地表明寒花就是如兰的母亲,还呈现了归有光一段复杂的情感经历。寒花是归有光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初到归家时只有十岁。多年后,魏孺人患病逝世,这时寒花已长大成人,已变成扶持男主人的妾妇。可惜,她为归有光生下两个女儿都先后夭折,而连续生育和丧女之痛,也让寒花在十九岁的花季撒手人寰,她卑微、弱小,在归家的九年时光匆匆走完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路程。面对寒花的坟茔,归有光心中有惋惜、有愧疚,有很多难以直接言说的感慨。从两篇文章中“母微,而生之又艰”“事我而不卒,命也夫”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归有光对他和寒花的这层关系不仅没有掩饰,还为她作记以表怀念。在寒花之后,归有光续娶王氏为妻。多年后,其曾孙归庄整理《震川先生集》,为亲者讳,才删改了《寒花葬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出现了不少以女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体裁。归有光认为,写女子题材的作品,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传统,一种是《诗经》传统,取“妇人女子之常,而事之至微者”,加以歌咏;另一种是以后来史书为代表的传统,必取其“感慨激发,非平常之行”,才予以记载,以为非此不足以垂芳烈、著美名,这也导致了后来形成古文家争相以恪守妇道的贞烈女子为记述对象的写作风气。而归有光更倾向《诗经》写“常”事、“微”事,即写女性日常生活和“平常之行”,以朴实显其内心的美。而写“常”、不一味求“奇”,也是他对自己写作经验的总结。
为身边人立传
与归有光同一年考中进士的魏用晦,当了将近三年的吴县知县。在吏部考核官员时,由于政绩突出而被召入京城任给事中。魏用晦做县令,布恩惠德爱于百姓之中,百姓想挽留他却终不能如愿。离任前,吴县人特意画了一幅《吴山图》送给魏用晦,以表惜别之情。
归有光想起当年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曾建议将原黄州知府韩琦离任后思念黄州的诗句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纪念。这让他想到,自己应该为魏用晦和《吴山图》写一篇文章,于是提笔写下了《吴山图记》。
在归有光看来,魏用晦在吴县尽心尽职,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否则临走时,他和送别的百姓都不会如此情深义厚,恋恋不舍。“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县令的心中有“惠爱”二字,“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流传至今的《吴山图记》,不恰恰是归有光为魏用晦所作的凡人“史记”吗?
张意与归有光是同乡人,自少跟从堂兄张情求学,却比张情早十年考取进士,二十几岁便授工部主事,迁郎中,擢山东按察司副使,但因触怒御史而罢职,回归故里。张意在安亭江上修筑书斋栎全轩,与归有光的世美堂只隔开一条小河。归有光为之作《栎全轩记》,由屋及人,从人到树,记述了张意的人生经历。
文中,罢归后的张意隐居安亭,过着悠闲自适的日子:“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在叙述平常中透露着文人诗意的同时,归有光也在该文中借题发挥,说了一番不才无用以全其身的道理。他说:“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或许,楩梓是精良之才,栎树也是有用之才,关键在于怎么去理解和判断。归有光也用自身经历证明:才与不才岂有常也?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至有光出,而专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其尤恻恻动人者,如《先妣事略》《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诸文,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也。”例如,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可以看作为影响、养育和关心自己的家人——太常公、祖母、妻子魏氏作传记;《世美堂后记》是为妻子王氏所写;《先妣事略》是为母亲作记。其中,他在《先妣事略》中提到:“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引,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在毫无歌功颂德的语句中,看似平淡的叙事将其母亲勤俭持家、治家有道的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深入人心。
即便深受司马迁及《史记》的影响,但归有光作为一个始终与命运抗争的文学家,并非只在句法、章法、题材和创作手法上因袭《史记》,而是创造性地以《史记》的文化精神,奋力开拓凡人“史记”新风,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誉称,而其所写的凡人“史记”也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撰稿:陈益
编辑:
刘静娴、
朱杲一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