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这位了不起的上海人,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4-04-19 22:48:33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
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
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
终成“上海”,
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西学先驱徐光启……

朗读人:牛美华 原颛桥广播站播音员

点击收听朗读

明清之际,上海地区涌现出许多世家望族,他们大多出身于科举仕途,地位崇高,并对上海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徐光启(1562—1633),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带经常遭倭寇骚扰,幼年的徐光启,听父辈们讲述上海人民反抗倭寇侵略的事迹,深受感动,爱国爱乡的激情油然而生。他苦学不辍,1604年考中进士,那一年他已经43岁,被朝廷选为翰林院学士。此后数年,他得以与相交甚厚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频繁往来,利玛窦除了向徐光启传经讲道外,还展示和介绍了许多西方科学的成就和成果。

在与西人的交往上,徐光启的态度颇为真诚、意识更为超前。利玛窦入华,带来了三棱镜、地球仪等各种西洋奇器,一时间引得文人士大夫争相交往。然而,这样的交往多基于好奇心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洋人不过是“西夷”而已。徐光启却不同,他秉持陆九渊“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真心敬服西士的学识,将其视为良师益友。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光启石雕像

有一次,利玛窦跟他谈起,西方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几何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很不容易用汉文把它翻译过来。徐光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翻译成汉文,让这本科学著作在中国广为传播。自那以后,他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就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翻译记录。那时候,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著作,要把原著准确地翻译成汉文,难度确实很大。徐光启呕心沥血,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修改,常常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终于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他还跟利玛窦及另一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过测量、水利方面的科学著作《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译成刊印。同年,徐光启父亲去世,按照明朝的法律,他必须回乡守制三年,回到上海守丧,适逢江南洪灾,庄稼被淹。水退以后,农田颗粒无收。他就帮助民众从闽地引来一批甘薯秧苗,在荒地上带头试种,过了不久,长得一片葱绿和茂盛。后来,他特地编了一本书,推广种甘薯的办法。本来只在闽地沿海种植的甘薯就被移植到江浙一带来了。在徐光启守制最后一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两人的合作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道光年间刊印版

最打动徐光启的是西方科学知识。徐光启在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科学思维”,他最了不起之处,是能够正视中国学术的弱点。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自信,并不认为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1600年的中国,徐光启是少数几个了解世界局势大格局的文人士大夫之一。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他是当时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除了翻译工作,徐光启还身体力行,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最能代表他的科学成就的是《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两部著作。《崇祯历书》是一部革命性的历法,受命督修历法的徐光启,大力引进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广泛地使用西式天文仪器。书中甚至详细介绍了当时欧洲天文学家伽利略的方法,并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察天象。《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12篇,共60卷,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农政全书》堪称中国历史上体系最为庞大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空前的集大成之作,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明神宗死后,神宗的孙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明熹宗执政后,又召徐光启进京。徐光启复官后,见后金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又竭力主张要多造西洋大炮。兵部尚书却极力反对,为此,他们之间争执不休,矛盾很大,结果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徐光启辞官回乡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1633年与世长辞,归葬原籍,选择“肇嘉浜北原”作为墓址,这里通黄浦江的肇嘉浜、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在漕河泾附近交汇,徐光启墓地就坐落于这三条河流的交汇处,人称“徐家汇”。后来,徐光启的子孙也在这里生息繁衍。

徐光启是个科学天才,更是一个具有国际眼光和胸怀的了不起的上海人,对日后上海海派文化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明末的上海县只是富饶江南地区中一个默默无闻的滨海县城。但自万历晚期至康熙前期,因为徐光启,有多达34名西洋传教士来到上海,为上海县城平添了国际化的气息。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稣会重返中国。为纪念徐光启并传承当时的伟业,耶稣会将上海的徐家汇设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他们在此建造了许多西式的机构和建筑,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

人称徐光启终其一生,未能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实现。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当朝主政者抓住。

作者:仲富兰
编辑:赵若楠

初审:张静雯(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茅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