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东艺迎来全套“勃拉姆斯”上海首秀

转自:浦东观察 2024-04-19 21:34:33


上周,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时隔六年再临东艺,拉开了东艺演出季春夏篇交响音乐会的序幕。4月17日-18日,东艺核心品牌“听交响·到东方”又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携手其首席指挥、格莱美奖得主克里斯蒂安·麦瑟拉重磅演绎“勃拉姆斯全套交响曲”。这不仅是东艺2023/24春夏演出季最重磅的演出之一,也是近期沪上古典圈分量最重的音乐盛宴之一。


这是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第一次在上海演出,由一支顶尖国外乐团、一位指挥大师,用两晚连续呈现。“这是一件不常见的事情。”克里斯蒂安·麦瑟拉说,对于这样一支在德奥作品方面有着悠久传统的乐团来说,勃拉姆斯成为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身份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听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看关于勃拉姆斯一生的电影


成立于1947年的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德国顶尖广播交响乐团,它继承了德奥音乐的光辉传统,被称为德国古典音乐的最佳诠释者之一。乐团不仅涉猎了德奥经典与现代作品,更是德式严谨、技巧精湛、底蕴深厚的代名词,尤以演绎贝多芬、布鲁克纳、马勒的作品见长,勃拉姆斯更是乐团的拿手曲目。



这是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第三次造访上海,有意思的是,每一次都与“勃拉姆斯”有着不解情缘。2005年,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在东艺进行首次访华演出,世界著名指挥家谢米扬·毕契科夫携手中国钢琴家陈萨为上海观众献上一场经典音乐会,其中便有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2015年,乐团又携德国小提琴家彼得·齐默尔曼带来“完全勃拉姆斯”,以《第四交响曲》和一曲极具田园牧歌风味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宴请”上海观众。此次再度来沪,乐团选择了勃拉姆斯这一“马拉松式”的全集作品。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这个名字在音乐史上闪耀着无尽光芒,他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作为巴赫、贝多芬两位正统德奥音乐代言人的出色继承者,在波澜壮阔的音乐长河中,勃拉姆斯坚守着古典主义的信仰,以其深邃、富有情感的音乐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欣赏勃拉姆斯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四部交响曲,就好像在看一部关于他一生的电影,你会更加了解他的个性与经历。”麦瑟拉认为,勃拉姆斯创作《第一交响曲》耗时近15年时间,他当时因笼罩在“贝多芬的阴影”下,一度丧失了“人生的价值感”,因此在作品中展现出极为深刻的情感,直到乐章最后振奋与释放,仿佛是治愈了自己。《第二交响曲》中可明显感受到作曲技法更加成熟了,勃拉姆斯还开始展现独特的“维也纳声音”。《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最具哲学意义的一作,体现出勃拉姆斯独立而不孤独,并能从中寻找快乐的一面。《第四交响曲》则蕴含了一位大师的成熟功力,他不仅仅一味地求新求异,还将古老的音乐元素完美融入,成就了这部大师之作。

为观众擦干净音乐的镜子

在勃拉姆斯作品中寻找共鸣、看见自己


2019年起,有着“年轻一代最有前途的指挥家之一”之称的克里斯蒂安·麦瑟拉,开始担任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近年来,他凭借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球音乐界的广泛赞誉。


“我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所以古典音乐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克里斯蒂安·麦瑟拉1980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在成为职业指挥之前,他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演奏家,“我开始理解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时,我放下了我的小提琴,选择投身于更浩瀚的曲目世界,那个不再拘泥于一件乐器的世界。”作为职业指挥家,麦瑟拉会把每位作曲家和每首作品都当作发现新事物的机会,非常认真地聆听乐团的演奏,帮助他们理解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古典音乐不只是表面上的娱乐,它需要时间、耐心和理解,才能充分领略其魅力。”


在麦瑟拉看来,指挥家的工作实质上是为观众擦干净一面镜子,音乐就是这面镜子,反射的是观众与勃拉姆斯作品的共鸣。“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勃拉姆斯,因为这需要与勃拉姆斯站在同一高度,或是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事情,所以完全理解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音乐这面镜子中寻找共鸣、看见自己。” 麦瑟拉说,因此他的工作就是努力让这镜子保持干净,让管弦乐团表现得更加完美,让镜子能够更好地反射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次在东艺的两场音乐会中,演出顺序分别为第三、第一交响曲,第二、第四交响曲,显得独具匠心。麦瑟拉介绍:“在两场音乐会中,前半部分的交响曲(即第三和第二)运用了大调,是非常乐观和开放的作品。而音乐会后半部分的交响曲(即第一和第四),则是关于从大调到小调的历程,两首交响曲都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结束,我想把这种感觉留到音乐会的最后,而不是中间。”



“在这个和平的世界,文化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麦瑟拉第一次来到上海,还是2002年。回首这22年,他不仅曾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也对谭盾的音乐情有独钟,更对上海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观察。他表示,比起上海的高楼大厦,令他感触更多的是这里的观众:“我在中国观众身上感受到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它能够搭建和平的桥梁。”此次演出间隙,他还带孩子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我迫不及待想向孩子展示这20多年上海有哪些新变化,体验这里美丽的事物和美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