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可视化诊疗策略的
构建与应用推广
完成人:
李鹤成、金润森、张亚杰、李成强、郭威
瑞金医院内科奠基人邝安堃教授曾教导学生:“做学问,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是的,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医学更如是。百十年来,“勇于创新”成为了所有瑞金人的精神内核,他们坚持完善科研体系,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病人的健康本上。今天起,我们将推出2022年度“瑞金医术”系列报道,揭秘这些前沿技术……
随着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小结节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其在CT上大多数表现为一两公分的小结节。对于这些肺小结节,精确的定位是开展精准切除的前提。
磁导航精准定位肺小结节
2指宽小切口无痛手术
叶女士人到中年,体检时发现右肺下叶结节,经过随访,考虑是早期肺癌,准备手术治疗。影像显示,结节位于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距离胸膜1厘米,为纯磨玻璃结节,局部切除是最佳选择。如何精准定位结节位置,变得至关重要。
磁导航定位肺结节(左);不插管手术(右)
为避免传统CT穿刺定位的风险及不适,瑞金医院胸外科团队决定采用磁导航支气管镜荧光定位肺结节再行单孔微创切除。同时,经过麻醉科评估后,决定采用tubeless(不插管)手术,即不插气管插管,不插导尿管,不放置传统胸腔引流管,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反应。那怎样保证术后镇痛效果呢?医生在术前为叶女士进行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仅用2指宽小切口进行手术。术中,通过磁导航支气管镜荧光定位肺结节位置,在麻醉科配合下,仅在切除时控制通气,精确完整切除结节,且仅放置一根细小猪尾管。整个手术过程叶女士无切口痛感,恢复很快,术后一天就出院了。术后病理提示为原位腺癌,叶女士满心庆幸。
小切口手术过程
机器人手术系统助力肺癌复杂手术
个性化治疗方案守护患者健康
59岁的王女士因咳嗽一周到当天医院就诊。胸部CT及气管镜检查发现,王女士的左肺下叶开口近左主支气管里有一个长径约8mm的新生物,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因手术难度过大,王女士慕名来到瑞金医院胸外科就诊。
气管内肿瘤症状隐匿、部位特殊,手术难度极高,经过充分讨论评估,胸外科团队为王女士的气道进行了三维重建,制定了详细手术方案。李鹤成主任为王女士顺利施行了机器人辅助左肺下叶袖式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1月,王女士复查气管镜,左主支气管吻合口表面可见少许肉芽及分泌物,左上叶固有段、舌段及亚段支气管管腔通畅,未见出血、新生物,王女士开开心心回家了。
李鹤成主任为患者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左肺下叶袖式切除
建立可视化诊疗体系
实现肺癌精准外科治疗
瑞金医院胸外科从肺癌的可视化诊断、定位、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精准手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全面构建了肺癌的可视化诊疗策略。
可视化诊断
肺癌的可视化诊断和定位研究实现了肺结节的精准诊断、定位、微创介入治疗及分期,具有安全性高、诊断精确、覆盖全面、操作便捷及推广性强等多重技术优势。开展磁导航精准定位肺小结节的研究,应用肺小结节术前三维重建技术并建立AR辅助下肺穿刺标志系统,使肺癌的诊断定位更直观精准,为患者实现了“一站式”诊疗,最大程度减轻手术创伤及潜在风险。
可视化手术
胸外科开展了解剖性肺段切除、复杂联合肺亚段切除、袖式切除术等肺癌复杂术式,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肺段平面辨认,围绕精准肺癌手术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以优化肺段平面判断、分离方法及切除范围,实现微创术野可视化;同时项目组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三维术野可视化等优势,开展机器人辅助肺癌多种术式及相关临床研究。这些可视化手术技术可最大程度精确切除病灶、保留更多肺组织和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胸外科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磁导航可视化肺小结节诊断定位、肺小结节术前三维重建、AR辅助下肺穿刺标志等研究,同时围绕精准解剖性肺段切除关键技术及机器人辅助肺癌手术进行了系列前瞻性临床研究。基于建立的肺癌可视化精准外科诊疗体系发表相关SCI论文42篇,累积影响因子245分,出版中英文专著3本,主编期刊1本,牵头制定了《单孔胸腔镜微创治疗肺癌的中国专家共识》《机器人辅助早期肺癌肺段手术的质量控制》两部专家共识,使得肺癌的诊疗更加精准、有效。
门诊信息
李鹤成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金润森 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向上滑动查看)
编辑I 祁洁
欢迎转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