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华东医院南楼原名宏恩医院,建于1926年,是匈牙利著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当时被誉为“远东最好的医院”。1951年,宏恩医院改名为华东医院,一直作为医疗建筑使用至今。
原宏恩医院南立面
资料来源:华建集团档案室
南楼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一层。整体采用工字型空间布局,南侧病房为单廊布局,其中60%的病房配有凉廊,北侧为医技和服务用房,南北楼之间则为门厅和连廊,充分体现了邬达克结合上海气候条件的理性设计策略。在南翼底层设置了一个医院建筑中并不常见的挑高大厅,将南侧的花园景致与阳光纳入建筑内部,创造了宁静愉悦的氛围,给病人以身心上的慰藉。
修缮后的挑高大厅
1998至2000年间,南楼曾整体大修,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良好。此次南楼的整体修缮改造,主要目的是保护文物本体安全、提高使用舒适度,适应医疗功能发展需求。
6天“长高”1.2米
顶升模型模拟
顶升现场照片
经过多年的反复、认真、科学论证顶升的必要性、安全性、可行性,最终通过了专家评审。2021年8月27日至9月2日,历经6天,现场采用“位移控制和压力跟随”控制模式,使用554台千斤顶,将重达2.5万吨的华东医院南楼成功顶升抬高1.2米。
工程特点和难点
一是修旧如旧。本次修缮改造遵循“最小干预、原真性、可逆性”等文物修缮原则。设计团队通过全面深入调研,收集各个历史阶段的设计图纸、文献资料和照片,并通过现场实地勘察、拍照、测绘及访谈等手段,汇总分析,力求使修缮设计真实有据、切实可信,以历史为蓝本,恢复建筑应有风貌。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建筑消防安全等级,组织市文物局、市勘察设计管理中心专题研究,根据最新消设计规范,结合文物建筑保护特点,“量身定制”了建筑消防系统,实现既要“安全”又要“风貌”。
南楼外墙做法是修缮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与许多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水刷石立面做法不同,南楼的外墙采用混有小料石的砂浆涂抹和斩假石相结合的方式,做法考究且颇费人工。由于当年原材料已经无法取得,施工工艺的记录也缺失,仅从1926年大楼竣工报道中获得“Exterior Walls:Stucco and stone”这句话,所以外墙如何修缮,恢复到什么程度,成为建设各方一直争论的焦点。在市文物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团队与施工单位紧密配合,不断调整料石选样、改善砂石配比、试验施工工艺。最终在当代施工条件下,模拟原有工艺,较好地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南楼的历史风貌。
二楼正对大厅门洞上方的混凝土转换大梁是整栋建筑的结构关键受力部位,大厅顶部柚木装饰大梁也搁置在它上面。修缮前位于其最下方的大理石装饰柱柱顶及拱券开裂破损严重。团队对比了多个加固方案,最终采用在梁的背面吊顶内侧隐蔽加固的方式,防止大理石柱受到进一步挤压破坏,并保留了原来的木门和梁下装饰构件。
供稿:市重大办、华建集团华东院
编辑:王思琲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