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谁懂啊!年轻人开始流行“抱树”了

转自:上海女性 2023-09-05 16:39:04

“如何缓解焦虑”

是当下的热门话题

大哭一场、吃顿好的

都是最基本的方法

最近悄然兴起了一阵“抱树”热潮

最近如果你去公园

一定会看到有年轻人已经“抱”上了

他们称之为“抱树(hugging trees)疗法”

具体方式非常简单:走出家门,找一个公园,甚至就在路边挑选一棵,合自己眼缘的树,张开双臂,抱上去,静静感受。

小红书@一起抱树吧

体验过“抱树”的人

表示“抱树”可以缓解焦虑、

十分解压

能让人重新收获快乐、

放松自己

“明明是自己在抱树

却有种被树抱着的感觉”

人民公园、复兴公园、世纪公园,乃至市区的梧桐树街道,近来都成了上海“抱树”爱好者的“必争之地”。一批年轻人还建立了兴趣小组定期“打卡”上海各区域的公园。晚上在人民公园抱树也被他们俏皮地称为“人民晚抱”。

小红书@一起抱树吧

甚至连明星也加入了“抱树”的行列。

如演员金晨和周也↓

比如演员李晟↓↓↓

比如名模何穗↓↓↓

在今年的某档网络访谈节目中

77岁的“绘本奶奶”蔡皋

也邀请主持人许知远抱树

还称“抱完之后我就有力气”

真有这么神奇吗?

怎么好像

穿越到了电影《阿凡达》?

《阿凡达》剧照,纳美人与“灵魂之树”进行心灵交流

这阵“抱树”热潮

真的能缓解焦虑吗?

抱树疗法,最早是一项来自北欧的心理疗愈。在芬兰北部,每年8月甚至会举行“抱树大赛”,日本也有类似的Shinrin-Yoku,翻译过来就是在大自然中沐浴树木的香气。

图源:©VisitFinland/HaliPuu

其实,“抱树疗法”的概念看似新奇,但核心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73年,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就首次提出了“亲生物性”(Biophilia)的概念。1984年,“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撰写了《亲自然学》。同年,罗杰·乌尔里希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提出现象: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至此,“亲自然”理论大受欢迎。
“看见即疗愈。”新加坡植物学家马丁·萧(Martin Siaw)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很多社会实验表明人们只要看到植物,就能获得精神上的疗愈。“即使是看这类照片也能达到效果。”

国际自然和森林治疗联盟也在研究中指出,当人们身处于足够“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时,交感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皮质醇含量水平就会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而起到调节心跳,血压和压力水平的积极功效。另一项研究则直接让参与者坐下来,观看森林。结果发现,光是看着森林,皮质醇水平在15分钟后也降低了13.4%

在这种基础上辅以拥抱,事半功倍。被称为“拥抱医生”的临床心理学家斯通·克劳沙尔博士在《拥抱疗法》一书中解释道,“抱树”有助于提升人体内催产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种与幸福感、快乐感、平静感和信任感等情绪体验息息相关的激素。

除去这些有益的影响,抱树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截止到今年,“抱树”世界锦标赛(#TreeHugging)已经举办了4届了

图源:Halipuu.com

虽然当今科学界

确实给出了“抱树”等自然疗法

对人们身心健康

有着一定正向改善作用的报告,

但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大家可以去尝试,但请不要将其当做一种解决心身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还请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作为一名植物研究者,马丁·萧也表现出对“抱树”潮流的担忧:一棵树就是一个直立的生态空间,虽然看不到,但树干上有很多微生物,去抱它会破坏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因此,他建议,亲近自然也需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果非要抱,就选择比较普通的树种,那种身上没有附生动植物的,比如樟树。”

还有,在“抱树”前一定要先观察树木的健康、卫生和安全情况市区常见的槐树、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法桐等,夏天正是分泌树胶的旺盛期,抱它们太容易蹭脏衣服了。如果是雷雨天气,抱树显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来源:新闻坊、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上海新闻广播、一条、三联生活实验室、小红书等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