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申工社 > 文章详情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7件事,你以为在养生,其实在“养病”!严重可致命

转自:申工社 2023-07-11 19:45:11

从今天(7月11日)起

正式进入了

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

↓↓↓

“三伏天”最养人也最易生病

“养不对”可能会落下病根

甚至引发致命危机!

划重点

“三伏天”有哪些养生误区?

误区一:夏天过度温阳

有人提倡夏季应该多喝羊汤,但这样进补只适合阳虚之人,大多数人在夏季呈阳盛状态,喝多了羊肉汤或吃多了羊肉,反而会导致上火,出现便干甚至出血的情况,就算是阳虚体质者,夏季进补也需适可而止,不要大补。

误区二:夏天过度锻炼

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殊不知大汗会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尤其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过度运动,因为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易引起心脏病、脑梗等病的发生。

“三伏天”养生要以避暑为主,静以养心,多静少动。此时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

误区三:每天大量喝绿豆汤

很多家庭一到夏季,顿顿离不开绿豆汤,不仅每天大量喝甚至当水喝。但绿豆汤寒凉,过长时间饮用易伤脾胃。

从中医角度看,阳虚体质或体内偏寒凉的人,如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不宜多喝绿豆汤,否则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血虚血亏的人也不适合喝绿豆汤。

误区四:只防暑不防寒

很多人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但如果长时间一味贪图寒凉,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功能。

但经常待在空调房中,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易感冒。空调温度最好跟外面温度相差不超过8℃。

另外,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切忌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误区五:雨后凉爽去锻炼

夏季暴雨过后,往往比较凉爽,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门散步、锻炼,但雨后出门锻炼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此外,雨后空气中湿度较重,散步或锻炼往往易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恶心的症状,这就是湿热交杂引起的。

想要祛湿,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潮湿下雨天建议减少外出活动。

误区六:出汗后立即洗澡

夏季很多人会大汗后迫不及待去冲澡,而且会选择偏凉点的水温,这样相当危险。人在大汗淋漓时,身上毛孔都处于张开状态,而此时用偏凉的水冲澡,会觉得很舒服,但毛孔由于冷水的刺激会骤然收缩,使体内的热量遭到抑制散发不出去,从而导致中暑。

除此之外,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大量增加,同时也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综合因素下致使血压升高,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负荷不了,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能有猝死风险。并且,洗澡水过冷(25℃以下),还易诱发胃肠道不适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建议大家平时洗温水澡,具体水温以接近人体体温为宜,即35℃~37℃。

误区七:蔬果代替正餐

“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不少人会选择直接用蔬果代替正餐,但这种方法易导致免疫力降低,时间久了易产生疾病。

即使天再热,也要适当吃些瘦肉、鱼、豆、奶、鸡蛋等。食欲不好时,可变换一下口味,吃莲藕、冬瓜、丝瓜、扁豆等夏令食品。

划重点

“三伏天”这样养生事半功倍

01

养气

“三伏天”出汗多,容易耗气伤阴,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因此养生尤其要注重“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气建议:西洋参泡茶

西洋参,也称为花旗参,归心、肺、肾经,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也有利。但西洋参性凉,气虚夹寒证的患者,不适合使用西洋参。

02

养心

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故夏天还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因此夏季当以养心为主,尤其是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提高警惕。

养心建议:常吃红色食物

《黄帝内经》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脏,红色补心。中医认为,夏季养心,宜多吃红色食物。比如红枣、西红柿、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03

健脾

夏季暑湿重,湿热太重会困阻脾胃,所以夏季没胃口、没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养脾建议:陈皮茶

取陈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陈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吃饭没胃口时饮用。

04

祛湿

夏天多暑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

祛湿建议:西瓜翠衣汤

西瓜皮也叫西瓜翠衣,是西瓜的外层果皮。其味甘、性凉,入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渴、利湿通淋的作用,适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等。

做法: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加适量冰糖,凉后饮用。

05

解暑

“三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祛湿两手都要抓。

解暑建议:豆蔻煮水喝

豆蔻性温,归肺、脾、胃经,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的作用。将整粒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不但清香,而且口感甘甜,是一款清凉解暑又不损伤脾胃的饮品,“三伏天”里可适当喝一些。

06

清火

夏天与“心”相应,人到夏天容易“心火”旺,而这也容易对身体造成消耗。心火有时会导致口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清火建议:喝莲子心茶

“三伏天”养生必备莲子心,就是莲子中间的绿芯,能清热去火,主要清的就是心火。如果有心烦、失眠、舌尖长口疮,可以用莲子心20个,再加些许绿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莲子心性寒,脾胃虚寒者不适合服用。

07

解毒

入伏后,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解毒建议:金银花露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金银花的食用方式较多,可直接泡水代茶饮用,也可做粥或炖汤食用。但因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者忌服。

做法:将5g~10g的金银花放进500ml的纯净水中浸泡半小时后,煎煮30分钟,滤出汤汁,加适量冰糖,搅匀化开后饮用。

08

安眠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会睡眠浅、睡不踏实,甚至出现心烦心悸等问题,其实这有可能是心血不足了。

安眠建议:酸枣仁粥

食材:酸枣仁15g、生地10g、粳米150g。

做法:将酸枣仁干置炒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浅暗的青褐或微黄色,取出置凉,碎后与生地慢煎,去残渣,取汁过滤待用。淘净粳米,再加清水适量,煮至粥稠时,加入药汁,水沸后3分钟~5分钟即可食用。温热服用为宜。

此粥有滋阴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血亏虚、虚火内扰引起的失眠。

来源:养生中国、广东中医药、家庭医生、邵逸夫医院

本期编辑:茅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