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记者快评|上座率近100%、在线人数近百万,杜丽娘的“青春日志”为何动人

转自:交汇点 2023-06-08 21:56:30

6月7日晚,苏州昆剧院经典品牌剧目青春版《牡丹亭》登陆扬州运河剧院。

如果没记错,这应该是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首演以来的第460场。演出刚结束,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从剧院方面传来:本场演出现场观众约862人,上座率约97%,在线观看人次近百万。

漂亮的数据印证着600年昆曲的“青春感”。

遥想当年,海峡对岸的“昆曲义工”白先勇以“青春”之名复兴昆曲、为传统文化作时代表达,他遵从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创作理念,使《牡丹亭》在守度有宜、变法有则中“开新”,因此让昆曲观众的平均年龄普降了30岁。解释为何命名为“青春版”,白先勇的意思是,演员之青春靓丽,不过最浅表的“青春”,他的真实目的是借《牡丹亭》召唤出昆曲的“青春生命”,也希望观众从杜丽娘柳梦梅之“青春”中,体悟自己的青春。

“永恒的青春、永恒的美”,成了苏昆推介青春版《牡丹亭》时的“广告词”。然而,这青春与美,何以永恒?

台上,梅花奖得主、巾生俞玖林,据说约等于“永不落幕的青春版柳梦梅”。他不时的一句“啊,姐姐”,总能令人打个寒噤,觳觫起来。吴侬软语,金风玉露,款款深情,但这句念白又很难用时下评价小鲜肉的“苏感”来形容,它更像是从生命深处迸发出的一声深远的啼唤。

杜丽娘游园,被“美”惊醒的是“生命”。

关于杜丽娘游园的生命意义,许多大家都有论述。编剧张弘认为,杜丽娘吟咏“姹紫嫣红开遍”的那个春天,是她终其一生都在等待降临的那个春天。“她沉寂、沉睡的人生,因为扑面的春光,忽然惊醒。这个人生,第一次张开睡眼,好奇地四处张望,挣脱了懵懂,却走入了忧伤。这一天,可谓杜丽娘生命的又一个开端,也是这天,死亡的齿轮开始了旋转……她所推开的是园门,亦是新的生命之门,同时也是死亡之门。”

因此,在对《牡丹亭》进行改编时,张弘坚持:这扇门,杜丽娘必须自己推开。

从生命的自觉、对时代的反叛等维度上理解《游园》,于是领悟了这“青春”、这“美”的巨大分量。先哲有言,青春不是丹唇柔膝,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奔涌。杜丽娘并非简单的“恋爱脑”“纯爱战士”,她对自然之美、青春之美、爱情之美的觉醒,一刹那间急遽的生命内部的剧变,蕴藉着对一整个时代的反抗,对自我的否定和更新。她在自家花园里伤春悲秋,这一“最小单元”的情感剧场,背后回响着时代转折裂变的跫音。在人性觉醒、个性解放的意义上,杜丽娘发现花园的意义,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回到折子戏下面的“冰山”,再来看这一折《游园》,于是惊觉游园的磅礴沉重,而那位看起来娇滴滴、裙衫儿茜的大家闺秀,其实比你我都更富有生命能量。

如白先勇所期待的,观众们从“观剧”又转向“观自身”:我心中的花园、我生命的花园,又在哪里?

就在青春版《牡丹亭》登陆扬州运河剧院的前几天,江苏省昆剧院的著名昆丑李鸿良也在朋友圈发文感叹昆曲的生命力:5月16日、17日,省昆在北京天桥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精华版《牡丹亭》,商演的票房令人满意。从汤显祖55折的《牡丹亭》原著出发,当代戏曲人一次次返本开新,无不让传统精粹焕发出新的活力。

“《牡丹亭》太先锋了!”“世界上分两种人,看过《牡丹亭》和没看过的”……《牡丹亭》的不朽,留给今天的文艺创造以无尽的启示。

如,“你要写爱情,就不能只写爱情”。杜柳之恋之所以绝美,在于其与沉闷腐朽的时代语境的榫卯结合。又如,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能否勇揣雄心,继续为民族创造“钻石般地总结了我们”的、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审美的“情感的形式”?像《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那样,能够被不同圈层的人们所“合唱”的,就是一个民族的“情感的形式”。

不禁由昨晚苏昆《牡丹亭》的热演联想到一个画面:会不会有一天,当昆曲复兴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年轻人愿意挥舞着荧光棒,为台上的六百年昆曲应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观众微评>>>

工行职员夏鹭:我们有幸能“一睹芳容”,近距离欣赏,非常过瘾。从今晚的表演来看,男女主角扮相俊雅婉丽,一颦一笑都是戏。昆曲唱腔气无烟火,水磨调的魅力展露无遗。观众的心绪浸淫其中,跟着戏曲的安排,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三生三世人鬼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悄悄抹了眼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也是六百多年来,戏曲人与观众心绪的写照,愿古老的“非遗”戏曲艺术,传承有序,青春永驻,绽放新葩。

扬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朱运桃:没有大舞美,没有大制作,而是靠艺术本体的力量打动观众,让观众沉迷于《牡丹亭》的世界里。这就是《牡丹亭》的伟大之处!

昆曲爱好者伏丹丹:声音是有色彩的。再看《牡丹亭》,震撼我的不仅仅有姹紫嫣红开遍,舞美背景也让我震撼不已。大的色块贴切当代的审美情趣,却又与传统戏曲浑然一体,似乎就是美妙声音的天然转化。青春版的新,不在导演,不在演员,而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世界。而从扬州观众的掌声来看,他们是懂的。

扬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朱佳鑫:简洁而不简单的舞美、服装设计,浓浓的中国风;考究的苏绣服装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特别是花神舞蹈中,通过十二种不同的花色展现十二个月不同的花,通过用戏曲舞蹈动作和队形的流动让整个舞台美轮美奂。总之整场演出可圈可点,一场视觉的盛宴。

退休教师郭向辉:《牡丹亭》通过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体现了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想,今晚观看苏州昆剧院的昆曲《牡丹亭》,画面唯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样的好戏应该走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

扬州市文广旅局高雅:如果问我对昆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一定是《牡丹亭》,特别是《游园惊梦》这一出,相信很多人在春天游园时都会随口惊叹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此次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版来扬州上演,让我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昆曲剧目,特别是听到杜丽娘的父亲赴任的就是淮扬,更是亲切。在剧场中,可以看到很多专门穿着汉服前来观演的年轻人,这就是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此次观演,不仅是在文字上的享受,还有舞美、身韵、唱腔等多方面传统美学的浸润。精华版的故事比较紧凑,相对完整,但它更像是导读,吸引着大家去一探完整版的究竟。

现场观众梁致宁:一部剧,能火20年是有原因的。从最初进入剧场,看到略显简单的布景,到被剧情和表演吸引。故事的精彩演绎、充满大写意的神韵,将昆曲的艺术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些细节的雕琢也使此剧常演常新。希望能有更多像《牡丹亭》这样的优质剧目被创作出来,搬上舞台,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