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上海企业以2000万欧元引进俄罗斯技术,打造人工晶体“无人工厂”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8-08-10 06:01
摘要:国产人工晶体有望4年后上市,年产量100万片以上,每片价格为1000—5000元,比进口产品的价格低得多。

最近,人工晶体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确定落户上海临港,将对来自俄罗斯的人工晶体模具成型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桐景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今年与一家俄罗斯企业签订了合同,将后者的知识产权转移到上海,同时引进其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所需费用分阶段支付,总金额达2000万欧元。“没有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我们不可能达成这项国际合作。”桐景原首席执行官叶增强说。

 

叶增强团队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合作始于2014年。当时,这个来自广东生物医药企业的团队看中了国内人工晶体市场,想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据了解,人工晶体主要用于白内障屈光手术。我国60—89岁人群的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的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以上,所以人工晶体的国内市场很大。目前,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每片价格为3000至2万元不等。

 

能否借助国际先进技术,让老百姓用上价廉物美的国产人工晶体?坐落于上海湾谷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开始了全球搜索。中心执行总裁颜明峰表示,作为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东部中心致力于打造配置全球技术资源的枢纽。2014—2016年,东部中心搜索到十余家国外企业,具有生物医药产业背景的叶增强团队逐一前往考察,根据技术水平、量产化程度、生产成本这3条标准进行评估。

 

2016年底,桐景原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合作伙伴。它在俄罗斯,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是全球掌握模具成型技术的3家企业之一。据叶增强介绍,生产疏水性人工晶体的技术有两种——冷冻车削和模具成型,后者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这家俄罗斯企业将液态低聚物注入模具,通过光聚合、离心、纯化等工序转化为固态高聚物,最终制成一片片直径仅为6毫米的人工晶体。

将液态低聚物注入人工晶体模具

 

锁定合作伙伴后,东部中心组织了一个专业团队,为桐景原与俄罗斯企业谈判提供知识产权、法律风控、国际商务等服务。“技术转移通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在每个阶段都要通过合同条款保护我方利益。”颜明峰说。东部中心作为功能型平台,集聚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并通过上海市科委发放的科技创新券,对转移服务给予补贴。

 

今年,中俄企业签订了技术转移合同,桐景原将在人工晶体生产技术“落沪”发展的多个阶段支付费用。根据计划,国产人工晶体有望4年后上市,年产量100万片以上,每片价格为1000—5000元,比进口产品的价格低得多。

人工晶体成品

 

智能制造时代,国际领先技术也需要升级。经东部中心牵线,桐景原最近与上海华太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后者获得过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将在临港打造一个智能化生产人工晶体的“无人工厂”,让源自俄罗斯的生产线变得更高效、更标准化。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