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暂停企事业单位购买商品房,西安这个新招,能否让各地试试?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谭浩俊 2018-06-26 17:49
摘要:调控政策的触角,就不能只紧盯个人,还必须紧盯企业,不仅要对个人实行限购限贷和限售,也要对企业购买和转让住房进行约束,让企业无法钻楼市调控的空子。

6月24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住房交易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一条核心内容是,在住房限购区域范围内,暂停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销售住房(含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西安市房管局负责人对此表示,这是为了“防止以企业名义投机炒房”

 

在各地频繁出台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各类楼市调控政策基础上,西安市出台限制企事业单位购买住房,确实在全国开了先河。而这个看似有点博眼球的举动,实质抓住了房地产市场中一个比较关键、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都是把炒房当作个体行为,是具体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从“炒房客”的名词中也不难看出,炒房就被当作了个体行为。事实上,炒房的,决不只是个人,企业炒房现象也很严重——不是有很多上市公司,在经营不行、业绩不好、面临ST时,就动辄依靠卖房来维持业绩吗?虽然很多房子是过去买下的,但相当一部分也是房地产市场放开以后买下的。这段时间买下的房子,都可以认为是炒房行为。就算当初买房时没有炒房动机,但实际结果都成了炒房。正是因为有太多的炒房者、囤房者,才使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甚至变异。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只把眼睛紧盯个人炒房,而对企业购房不闻不问,无疑给炒房者留下了很大的一个漏洞。因为,如果不对企业购买住房采取约束措施,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企业大肆购房、大肆炒房,在严重扰乱市场的同时,从中获取暴利,导致调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为严重的,就是会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创业热情,会使企业变得很堕落、很没有竞争意识;二是个体炒房者也可能与企业“合作”,以企业名义购买住房,以回避调控政策,达到炒房目的。这其中,甚至不排除产生腐败行为、违法乱纪行为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控政策的触角,就不能只紧盯个人,还必须紧盯企业,不仅要对个人实行限购限贷和限售,也要对企业购买和转让住房进行约束,让企业无法钻楼市调控的空子。西安市就此问题对调控政策的升级和扩容,显得颇为大胆,却可谓是看深一步。按照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可不只是对个人炒房要加以控制——任何主体的炒房行为,都应加以控制,某种程度上,对企业、单位、机构等炒房甚至应当比个人炒房控制得更严格、更规范、更彻底。

 

西安此次“新政”开了对法人进行限购的一个先河,作为一种创新,也需要更加精准和细化。眼前,就有不少问题需要通过细致完善的配套政策来予以解答。比如,如何实质性地控制企业购买住房,对已经购买了住房,且明显是炒房的企业,是否要设立限售条件?这种限售条件能否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的工具?又如一些企业以购买办公楼、商业用房的名义购买住房,将购买的房子进行分割转让,对此是否能加以控制?只有配套措施到位,对企业炒房才能起到有效的约束和遏制作用。

 

另一方面,西安的做法能否形成经验,供其他地方参照借鉴,也是需要各地仔细考虑的问题。特别在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一、二线城市,需要避免企业购房成为一个漏洞甚至“黑洞”,相关地方即便不照搬西安做法,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恐怕也应及时提上议事日程。

 

对楼市调控实施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确实有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楼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调控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此,为了提高调控的效果,各地需要在一些“一刀切”的政策之外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符合需要的调控政策,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中的作用。

 

调控的目的不是要调“死”市场,而是要规范市场行为,让炒房行为能够退出市场,从而都能够依据市场规律和规则,购买适合自身需要的住房。在市场供求关系总体还是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就更需要购房行为的规范,更需要严控炒房,更需要用公平的方式满足居民的住房需要。尤其是普通居民、中低收入阶层,更需要受到政策的保护,而不是像公众担心的那样形成“马太效应”。对企业来说,杜绝通过炒房投机获利的念头,也是促进整个市场——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