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主编札记:当代艺术展那么多,吃瓜群众看不过来了
分享至:
 (25)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章迪思 2016-11-23 14:49
摘要:上海双年展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是美术院校的师生,并且,美院的妹子普遍颜值比较高。

十一月份,天气将冷未冷,年底未到,人心还不至于溃不成军,正是各个行业展览、论坛扎堆举行的时候。今年发现,这一现象在艺术领域尤为明显。今年的十一月还没过完,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再加上各类画廊的大小展览、家具展等专题性展览,要把全城所有的艺术展览一网打尽,还真没那么容易。

 

然而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当代艺术”基本上就是和“看不懂”划了等号。可即便如此,看还是要去看一眼的。

双年展作品《如实曲径》,一名舞者循着自己内心的曲径游走于展厅中,并扫拂地面散落的稻谷。  蒋迪雯 摄

 

(一)

 

两年一度的上海双年展算得上是城中一大热事。11月12日周六中午十一点正式开馆,十点左右,门口已陆陆续续聚拢起一波打扮靓丽的时髦男女,妹子特别养眼——当然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关于这一点,我常年在男同事面前宣扬一种谬论:直男是一种注定要灭绝的动物,证据之一就是,除非被女朋友/老婆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拖着去,单身直男很少会自个儿跑去看展览。至于会不会灭绝,其实我也不大确定。

 

门口不时有大巴停靠,鱼贯而下的是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女孩,估计是上海各高校的艺术院系集中组织观展。我的同伴是毕业于中国美院的九零后同事,谁知在展览现场居然偶遇了另外一位美院毕业生同事,她们俩还各自在现场遇到了大学期间的班主任、导师……

 

所以综上所述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上海双年展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是美术院校的师生;二、美院的妹子普遍颜值比较高。

 

(二)

 

双年展上除了美院师生、我等吃瓜群众,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自己的作品可能此刻正在上海某条小马路隐蔽处的一间小画廊里展览。摩洛哥艺术家Laurent Gutierrez和法国艺术家Valérie Portefaix便是这样的情况。他们组成的MAP OFFICE工作室的装置艺术作品,正在“艺术门”画廊参加一场名为“迷阵”的小型展览。与电脑相连的机械手臂,以固定的频率在一张A4纸上打印出海洋地图。

MAP OFFICE工作室的装置艺术作品  蒋迪雯 摄

 

“你在双年展看作品,别处的人,正在画廊里看你”。这种类似《断章》意蕴的“看与被看”,正在城中各处上演。

“迷阵”展览中的另一件作品  蒋迪雯 摄

 

不过,吃瓜群众最纠结的,恐怕还是“好不好看”、“看不看得懂”。

 

(三)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看双年展那天从上午11点进馆,到下午三点半左右饿着肚子(凭着逛博物馆的经验,机智地带了些干粮和水,无奈在巨大的体力消耗面前还是杯水车薪)离开展馆,三个楼层大大小小几百件展品看下来,却依然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跨媒介巨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是一部复杂链接起来的庞大叙事工程,集结了建筑、声音、灯光、装置、影像、雕塑、生物等多类媒介创作形态。  蒋迪雯 摄

 

喜欢的作品自然是有,而且无一例外都是装置艺术。所谓“装置艺术”就是,你觉得很赞的东西,往往别人的内心OS是“这是什么鬼!?”,当然从表面上看,你们俩都在对着作品,若有所思。

双年展上的一件作品,作品名显然已无关紧要。  来源:视觉中国

 

(四)

 

我总是想起大学里教授《西方艺术史》的朱青生老师写过的一本书,名为《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否好看、是否看得懂,只针对特定的个体有效。

 

对我而言,好的艺术作品,会挑战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底线,但又不会太过火。

跨媒介巨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部分)  蒋迪雯 摄

 

如果说双年展是面向公众的、相对低门槛和无差别的艺术普及、传播,那么同期举行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主打的是艺术品的流通与交易,国内外众多知名画廊参与,交易数据据说也是屡创记录。

 

这才是业内人士真正玩High的地方。

 

这有点像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物理学。从宏观层面的“大一统”理论,到微观层面的量子物理,都已超出吃瓜群众的理解范畴。后者凭着生活经验和直觉,顶多只能接受牛顿三大定律。

双年展作品《月亮站》  蒋迪雯 摄

 

从艺术到科学,其发展走向似乎已经不再管吃瓜群众怎么想了。最近一期《艺术新闻》有文章提到,国外有的双年展有越来越明显的商品流通倾向,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德国艺术家奥拉夫·尼克莱(Olaf Nicolai)公开销售自己的作品。艺术策展人考虑的“观众”,是他们认为的“观众”,而不是真正的吃瓜群众。

 

(五)

 

新任上海震旦博物馆馆长的赖素铃女士日前策划了一场名为《时间之光》的特展。作者是一位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爷叔,写过诗、画过油画、二十年前就玩苹果电脑。爷叔的作品好看是真好看,但依然有点看不懂。

《时间之光》  蒋迪雯 摄

 

作为策展人,赖素铃女士倒不是很在意“看懂”这个问题。赖女士曾经也是我的同行,曾在台湾地区联合报系先后担任过艺文记者、活动部策展总监,策划并主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梵高、夏加尔等名家的作品展。她和我聊得最多的,还是“专业性”问题。她觉得,上海优秀的展览和策展机构依然较少。得有这样一批人,知道真正的重量级作品在哪里,并能熟谙国际通则去谈判协商,或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挖掘本土原创艺术作品。

 

赖女士的专业建议,和吃瓜群众关系的“好看”、“看懂”两大终极追求有没有关联?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趁着上海的天气还没冷到变态之前,多出门去看看不同的展。

 

就像有一次和我的栏目作者江隐龙聊天时讲到的,明明知道不管如何度过,于时间而言,都是一种浪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走出去,多看看好的东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