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城市建在公园里?这不是童话,而是中国城市未来形态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20-11-01 16:28
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自然属性,最小限度地干预,发挥它全生命周期的产出效益,这恐怕才是公园城市的建设核心。

11月1日,作为2020全球城市论坛的下设主题论坛, “生态 · 联接 · 共享”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奉贤新城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吸引长三角8个地区、城市围绕公园城市发展战略展开讨论,为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什么是公园城市?在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看来,城市应该是一个大公园。建设公园城市,应当突出家园本质,以满足市民百姓需求为第一要务,同时兼顾外来投资者和游客。“过去关于城市的建设有很多提法,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但本质都是城市在先,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但公园城市的建设则主张先有园、后有城,自然在先,人、城、自然和谐共融。体现在外部形态上,公园城市强调绿色共享、以人为本、和谐共融、安全便利。”

近年,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公园城市的定义,即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的城市空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王香春认为,首先要摸清城市生态基底,要严格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格局、生境和物种资源;其次就是运用生态手段对于功能退化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并在修复基础上构建联通城市内外的完整生态网络体系;再次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表示,当前,城市问题不是一个城市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的共性问题,到底如何系统解决城市病?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中国试图在构建一个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而给出的答案。“过去我们提的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很多是为了缓解城市被格式化后产生的生态问题,而人工营造的园林空间环境。如今我们提公园城市,则是要思考在现有的土地框架之下,如何重新组合城市的形态,尊重土地的属性。”成玉宁认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自然属性,最小限度地干预,发挥它全生命周期的产出效益,这恐怕才是公园城市的建设核心。

此次论坛围绕长三角城市有机更新、生态修复、社区治理、公共健康、文化提升等方面话题展开探讨,尤其强调在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各城市间共同探索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建设模式和价值归依。据了解,活动主办方奉贤新城作为上海2035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城之一,已经把城市公园作为重要抓手之一,明确提出建设“四城一都”,即独立之城、节点之城、公园之城、美丽之城和文化创意之都的战略构想,致力打造成具有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人民城市。

而围绕“公园之城”的建设,奉贤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围绕创建上海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区的目标,因地制宜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力度,以“万顷林地、千里绿廊、百座公园”为本底,构建“江海联景、林廊环绕、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奉贤全区现有公园180座,已经形成“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多级公园体系。

栏目主编:唐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