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上海连日高温天气,城市管理还有哪些改进余地?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新明 2016-07-25 18:00
摘要:目前,抗高温显然没有像抗洪、抗震一样,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面对天灾,有关方面应对匆忙,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各单位应对高温的举措零散,更缺乏制度化。

 

上海连日来热力“爆表”。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本市仍将维持高温晴热天气,最高气温预计在36—38℃,不排除出现39℃以上极端气温的可能性。


极端高温与大风、暴雨、冰雪灾害一样,也是一种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的影响虽然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也十分严重。它不仅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也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据媒体披露,早在7月21日,奉贤区中心医院就接诊今年首例热射病患者。如何积极应对高温灾害,这不仅仅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直接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那么,高温关怀能否给群众更多清凉?我们城市管理还有哪些改进余地?在极端高温下,我们必须进行冷思考。

 
首先,“极端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要大力宣传,深入人心。目前,抗高温显然没有像抗洪、抗震一样,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面对天灾,有些部门应对匆忙,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各单位应对高温的举措零散,更缺乏制度化。应对极端高温,是否也应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统筹负责,构建一整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调动资源,主动应对高温灾害性天气。只有这样,服务公众才有持续的动力机制,才能使公众避免高温的危害。


高温下的劳动保障,是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必然要求。这不是福利,而是一项权利。能否采取多种措施,对于企业和室外作业现场防暑降温?比如,适当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在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劳动者放“带薪高温假”,给予他们“特别的爱”。同时,劳动者的高温权益能否与时俱进?比如,每年发放的高温费,针对高温灾害严重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标准。从实际状况看,高温费发放不到位时有发生,能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权益?
 

再次,面对高温天,我们除了应对,还要有反思。据气象专家称,地球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汽车不断增加,石油、煤炭等消耗不断排放,不仅加重污染,更加剧了温室效应。当下城市人群密集、高楼林立,水泥路面增加,形成热岛效应。因为炎热,人们躲进了空调房,室内温度下降,却把热气排到了室外。对此,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主要包括让地面透气、植多层植被、植物攀上墙、减少能源消耗等多种给城市降温的做法。我们也应当提倡和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给城市降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