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疫情悄然改变阅读方式,“无接触阅读”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分享至:
 (27)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才唤 2020-04-23 06:31
摘要:网络和终端只是载体,推广数字阅读的根本在于能够提供可靠的、及时的、真正契合读者需要的数字资源。

今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称“世界读书日”)。新冠肺炎疫情让“宅生活”开始流行,生鲜配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在此过程中,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书香助力战‘疫’,阅读通达未来”为主题,计划全年开展8大类54项活动,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事实上,即使在抗“疫”闭馆期间,各个图书馆也没有闲着,向公众推送海量数字资源和提供文献网上传递、知识信息甄别甚至阅读心理调适等服务。那么,疫情对于图书馆发展以及人们的阅读究竟带来哪些影响呢?

为“数字阅读”正名

“数字阅读”一度曾被作为“浅阅读”“快餐阅读”的代名词。然而,在今年这个守望相助的时节,人们越来越感到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即时、安全和高效。疫情防控使我们形成和正在形成的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必将长期陪伴我们并深刻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不能再把数字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对立”起来,而应该看到其在提高阅读效率、促进阅读推广和推进全民阅读方面的好处。

事实上,“快餐”的出现和盛行,是人们快节奏生活所产生的必然需求。就像硬币的两面,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经济社会的进步,但必然以牺牲个体“闲情逸致”为代价。其实,“浅”和“深”、“快”和“慢”,都是相对、辩证的。就像传统纸本阅读有“一目十行”“跳跃式”的随心随意一样,“快速”“碎片化”的数字阅读同样拥有充满激情的思考。

诚然,在全媒体时代,会有一些不真实、不健康的信息干扰我们的视线。但这并非数字阅读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发布者审核能力以及读者自身辨别力的要求。从发布者的角度来看,要求数字出版者切实把控选稿、编辑、发布的各个环节,并与传统纸质出版形成快速、高效、联动的发行机制。而对读者来说,要求其平时有意识地培养信息检索和甄别能力,练就信息免“疫”的真功夫。

图书馆应成为“知识交流共同体”

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图书馆是将图书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家宓浩、黄纯元在谢拉“社会认识论”基础上提出“知识交流说”。他们认为,图书馆是人体器官直接交流以外社会间接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在现阶段,图书馆为公众除了提供纸本、数字等显性知识(文献)、从事间接知识交流服务之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满足公众隐性知识交流、提供共享空间服务的需要。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功能上打造成为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就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无论图书馆的呈现方式、服务形态如何变化,图书馆的本质不会变。我们在设计和开展相关活动时必须谨记这一点。因此,我们每年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图书馆作为一个“有机体”在保存、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上的本质功能。另外,图书馆最有条件保障公众享有获取信息机会均等的权利,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信息公平原则已经普遍写进了各国图书馆行业宣言。《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在实践中,我国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不歧视任何“进馆”人员,尊崇“来者都是读者”的理念,为拾荒者、残疾人、视障人士等弱势人群同样提供热情服务。

在信息资源获取高度便捷的今天,图书馆应在“雪中送炭”上多下功夫。面对信息贫富不均等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易接触等特征的数字阅读,在保障信息公平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提倡。

如何实现“无接触阅读”

那么,“无接触阅读”如何实现?

第一,推广在线数字阅读。原则上,实现在线数字阅读只要有数字资源、网络和终端三个要素即可。目前,由于移动互联高效、快捷特征,5G移动网络和整合了各种VR、AR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已经走上数字阅读的“前台”。过去,移动终端由于损害视力、格式限制、批注不便和单机下载不及时等缺陷广受批评。但现在,这些缺陷基本得到解决。新一代移动终端在携带方便性、功能齐全性、阅读趣味性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移动终端在满足读者“无接触式”需要、“避免交叉感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将与传统纸本文献一起成为读者的另一个新的选择。

网络和终端只是载体,推广数字阅读的根本在于能够提供可靠的、及时的、真正契合读者需要的数字资源。这不仅需要图书馆从业者的努力,更需要数字资源提供商基于“用户至上”理念,不断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数字阅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内容上更需要短小但精悍、浅显明了但一语中的的数字文献,以适应新一代阅读者快节奏生活需要。这要求数字文献作者、出版者、图书馆员共同发力。

第二,探索“零接触”服务方式。疫情促进了生鲜配送行业的大发展,“零接触”配送满足了人们特殊时期的物质需求。目前,也有实体书店搞起“外卖”,加大图书配送力度,采取提供无接触式服务的形式,以应对销售下滑的压力。这从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文化消费,拉动了大众就业。

从长期来看,图书馆侧重服务弱势群体的趋势不会变。图书馆在政府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大背景下,利用“通借通还”的基础功能,可以探索向弱势群体倾斜的“非接触式”实体图书配送服务方式,共同迎接“无接触阅读”时代的到来。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