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让上海餐饮街老板“挠破头”的垃圾分类,竟有那么多创意破解法
分享至:
 (1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杜晨薇 李成东 2019-06-20 14:52
摘要:龙虾店的各个餐桌上还有一张精致的台卡,上面写着“干湿垃圾分类,守法从我做起”的标语,这是在松东路餐饮协会的指导下设立的,呼吁顾客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吃”是极重要的事。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没见识过当地的饮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餐饮街,不啻为她的“门面”

 

在上海,大大小小的餐饮街不胜枚举。它们熙熙攘攘、高朋满座的样子,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活力和多元的文化荟萃。然而,在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当下,城市中这些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场所——餐饮店们,也不得不直面它的“背阴处”,垃圾桶

 


“起底”餐饮街垃圾桶

 

最近很多人被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小龙虾身后事处置图”搞晕了。图上说,小龙虾壳是干垃圾,虾黄是湿垃圾,虾头是干垃圾,想要扔对,必须解剖开来……这虽然是个乌龙,但也可以窥见市民在餐厨垃圾分类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和模糊地带。而这样的情形,到了餐馆里,更为常见。

 

 

奉贤通阳路的海鲜酒楼,食客同时点上桌的有生蚝、扇贝、皮皮虾、蛤蜊、竹蛏等等,哪些是湿垃圾、哪些是干垃圾,常常让负责翻台的服务员发蒙。

 

松江松东路上的一家小龙虾馆,最近刚开始尝试把食客留下的虾壳和塑料手套、湿纸巾、餐巾纸、易拉罐分开投放,累得老板和店员“欲哭无泪”。

 

在闵行老外街,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娘“不客气”地说,“顾客扔在店里的,除了有毒有害垃圾,其他什么都有可能。”

 

 

可见,不少餐饮店内的垃圾分类,并不容易。加之日均产生量相当可观,在过去,餐饮一条街的垃圾根本谈不到分类,光是及时处置,都要动一番脑筋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期走访了人民广场周边餐饮街、闵行区老外街、松江区松东路餐饮文化特色街、奉贤区通阳路等在市中心、郊区都人气十足的餐饮街后发现,沪上餐饮街垃圾处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物业管理完善成熟的餐饮街。物业公司为商户设计了相对规范的垃圾投放点,解除了商家垃圾桶投放和收运的困扰。但这种模式只在老外街、十尚坊等少数整体开发的餐饮街存在。

 

另一种,是业态自然集聚,自发形成的餐饮街。这在上海比较普遍,街面上随着餐饮店越来越多,原有的垃圾桶早就不堪负荷。于是,各家各户自己找解决方案,比如将所需要的垃圾桶沿街摆放——两公里长的松东路餐饮街,高峰时摆放着100多个大型垃圾桶;900米的通阳路,60余家餐饮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垃圾桶沿街而置。这些“家门口”的垃圾桶表面看带来了商家的便利,提升了效益;反过来也因破坏了街面坏境,影响了商家效益。

 

 

还有一种,常见于市中心的老城区。比如黄浦区宁波路、贵州路、天津路、浙江路、广西路等环人民广场一带,小餐饮店几乎五步一家。但街道的宽度不过5、6米,街面上没有放置垃圾桶的空间。怎么办?垃圾桶被移到商铺后门的背街小巷里,和周边的居民合用空间,久而久之,也生发了不少矛盾。

 

上海即将对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实施最严格监管,对违法行为实行严厉处罚,解决餐饮街垃圾处置问题正当时。

 


管理方:构建餐饮街垃圾分类“系统工程”

 

要在餐饮街推行垃圾分类,首先要改变原有的垃圾倾倒方式,改变沿街设桶,或与居民混桶的现状。这离不开商户、居民、街区管理者等各方利益的协商,以及全新的垃圾处置流程确立,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基层已有不少创意的治理做法,值得推广。

 

(壹)

建立全新“分-倒-收”垃圾处置闭环

 

不久前,在松江区松东路餐饮文化特色街,一夜之前,沿街60余家餐饮店门前的110只垃圾桶全体“消失”了。虽有不少商户感到“不适应”,但垃圾的处理依旧秩序井然。原因很简单,垃圾桶没了,但上门收运机制无缝连接上了——商户只需将干湿垃圾分开放置在店内一角,环卫工人会一天一次上门收干垃圾、一天四次上门收湿垃圾。如分类情况不佳,则拒绝收运。试运行一个月,松东路上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从50%提升到了80%

 

 

奉贤区通阳路,在撤桶之前已将后续涉及的所有垃圾处置环节做了流程化布局——通阳路长约一公里,原先在中段背街处,有一个服务周边商居民的干垃圾处置小压站。借助小压站场地,街区管理方辟出了湿垃圾临时收运点。每天早上8-9点,通阳路上商户需拖着干湿垃圾桶前往小压站。干垃圾在小压站处置,湿垃圾由流动车当场收运,如分类不清楚,则退回,由商户整改后重新投放。此外,为避免街面垃圾桶复潮,通阳路实施沿线垃圾桶(包括原有公共垃圾桶)全撤。沿街非餐饮店经营户,无需出门投放,可享受环卫工人一天三次上门回收干垃圾。如此运行2个月,80%餐饮商户已基本习惯新的投放模式,甚至自主规范服务员垃圾分类操作流程、辟设相应垃圾倾倒岗位

 

 

(贰)

充分发挥党建力量

 

垃圾分类关键在人,有了可行的操作模式,仍离不开商户的自觉配合。

 

今年4月,通阳路上数十个垃圾桶刚刚取缔时,也曾引发过争议,个别商户甚至又买了新桶,仍摆放在原位。街区管理者不得不多次上门引导劝说,反复上街抽查。但其中有近20家餐饮户却从一开始,就能做到积极配合,甚至还主动向周边推广自己的经验做法。原来,他们均因注册在当地一家经济园区,而参与了园区内的党建联盟。围绕垃圾分类,联盟在撤桶前就多次组织开展专门针对餐饮店的培训、讲座,并提倡每一位餐饮店内党员带头承担分类义务,定期交流、相互监督。一段时间后,新习惯也就养成了。

 

 

而在黄浦区环人民广场小餐饮集聚街区,党员在垃圾分类中的力量更是进一步得到发挥。通过建立商居睦邻会,附近云中居委将长期因垃圾桶安置问题导致的商、居矛盾搬到台面上来。每月一次的工作例会,不仅可以处理居民针对商家垃圾处置的投诉,同时也可以解决商家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利商利民的功能设置,吸引越来越多餐饮商家参与。

 

如今云中居委辖区内73家餐饮店,有三分之一以上店主是睦邻会的会员,几方力量已经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今年街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一些党员店主主动将店内垃圾桶更换成分类桶。像莱莱小吃等一些客流量较大的“网红”店,甚至将餐桌边垃圾桶也换成干湿分离,引导食客自觉垃圾分类。

 

 

(叁)

充分协商下制定人性化规则

 

从当前垃圾分类进小区推广的经验看,囿于人、地、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性,永远无法一刀切出“最优解”。放在餐饮街的垃圾治理中亦是如此。一条街上,有面馆、小龙虾馆、烧烤店、海鲜馆……产生的垃圾种类、体量以及营业时间等,都会形成巨大的差异。

 

 

松东路上刚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定时上门收集时,松江区环卫中心制定了每天两次收运湿垃圾的规则。然而实践下来效果不够理想,没有充分考虑到许多餐饮店“夜市”的定位,导致错过收运时间的湿垃圾不得不在店内“过夜”。试行一周后,松东路上专门开出了一场有街面13家餐饮企业参与的特别的座谈会,居委会、环卫公司、物业、商家各方开诚布公地“头脑风暴”,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规则再进行调试,并最后定下四次收运的做法。除了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两个时间段的垃圾固定收集外,增加了在晚间20:00—24:00和凌晨2:30—5:00上门收集,确保了商家的利益,矛盾迎刃而解。

 

 

来到老外街,餐饮店的差异性更为凸显。“老外街”全长约480米,光中餐就有本帮菜、皖南菜、西北菜、粤菜、台湾菜和潮汕菜6家,国外特色餐饮有日本、泰国、印度、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爱尔兰、希腊、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的主题餐厅和酒吧27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实施后,他们并没有立刻对中西餐厅下一视同仁的“硬指标”。“考虑到西餐馆本身垃圾分类基础好(许多外籍店主原本就有垃圾分类意识),西餐所产生干、湿垃圾种类、数量也明显少于中餐,因此目前对一些分类复杂的餐厅仍采取物业托底的方式进行管理,未来将通过奖惩结合的措施,逐步引导他们走向自主分类。”

 

 


商家:垃圾分类促餐饮管理“精细化”

 

目前来看,不少餐饮商户已处在新的垃圾投放规则和分类要求适应期。部分商家能够主动调整店内人工安排、垃圾存放方式,以符合垃圾分类法规要求,也促进店内餐饮管理的精细化。有的商家,特别如龙虾店、烧烤店等,因经营内容导致垃圾生产量大、类型复杂,仍在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垃圾处理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这样一些有趣又有效的经验,值得借鉴。

 

(壹)

设“垃圾桶专员”

 

通阳路上一家本帮菜馆,规模不大,店招也古朴低调,在周围的一众酒楼间并不起眼。可自打街面实施垃圾分类后,这家店的分类表现却十分出色。原来,老板给店里年轻的传菜员“小王”安了一个新名号——“垃圾桶专员”。餐馆后院一湿一干垃圾桶,由小王负责。平时服务员们有没有按干、湿分类投放,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小王还将分类图贴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方便服务员们“扔之前再仔细看看。”如今每天早上,小王需要较过去提前一小时上班,八点半准时到岗,目的是往附近定时定点的收运站送垃圾。而晚上下班的时间也会相应提早,老板还特意为他加了工资

 

 

(贰)

从餐桌开始干湿分离

 

通阳路上一家海鲜店,为了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重新设计了翻台流程:食客走后,由服务员上前收拾海鲜硬壳、纸巾等干垃圾,直接送入后院干垃圾桶;传菜员上前收拾海鲜软壳、剩余饭菜等湿垃圾,直接送入湿垃圾桶。

 

 

松东路上一家小龙虾店,服务员不时出现在餐桌旁,迅速将桌上竹签、餐巾纸等干垃圾捡走;再趁为客人换盘之际,将湿垃圾倒入相应桶中,实现干湿分离。服务员说,“这套流程习惯后,一点都不复杂。”此外,龙虾店的各个餐桌上还有一张精致的台卡,上面写着“干湿垃圾分类,守法从我做起”的标语,这是在松东路餐饮协会的指导下设立的,呼吁顾客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老外街上一家德国餐厅,外籍老板和店员实践垃圾分类已长达十年。翻台时服务员会将推车推至桌边收纳,推车上左右两侧各悬挂一个垃圾桶,一侧放干垃圾,一侧放湿垃圾。

 

 

在天津路上,一家中餐快餐店用上了这样的垃圾分类设施——一张整洁的桌台上分别有两个圆洞,左洞可倒干垃圾,右洞倒湿垃圾。而两只垃圾桶则嵌入在柜内,表面甚至看不出是垃圾桶。店主介绍,这样的设施是参照星巴克等咖啡店内的垃圾桶购买的,方便服务员可以在店内实现垃圾分类倾倒,缩短了翻台的时间和距离,也不影响食客的用餐环境,一举两得

 

……

 

当下,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已进入倒计时,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好的经验探索不断涌现,可以让垃圾分类成为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情,并最终内化成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栏目主编:栾吟之
杜晨薇  李成东 摄 
姜辉辉  蔡斌    摄
被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