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批判只能成为这部影片的空壳和噱头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董改正 2019-05-27 07:51
摘要:所有人都是母亲的孩子,这样的复仇即使精彩绝伦,也很难让人产生阳光的信仰。

长达150分钟的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下称《复仇》),是有很大野心的。它要至少想表达三个主题:一,对以司法制度为重点的印度社会问题的批判;二,对宗教化母爱的托尔斯泰式“复活”的歌颂;三,对母爱的巨大力量的讴歌与赞美。细说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很多,使得这部电影旁逸斜出却不能枝影婆娑,没有产生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批判力量。

这部最新公映的印度电影似乎又是一部以“时事话题”吸睛的作品,它改编自2012年新德里公交车案件。当年12月,一名23岁的医学院女大学生在新德里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上遭6名男子轮奸,伤重不治而亡。影片则将这名大学生设置为一名中学生阿丽亚,她对后妈戴维琪始终是抗拒的,虽然戴维琪对她视为己出。阿丽亚在一次派对中遭到强暴,事后,凶手却被法庭判为无罪。戴维琪只能依靠私家侦探,靠一己之力惩治了四位罪犯。阿丽亚得知戴维琪所做的一切之后,动情地接纳了她。

没有任何交代、铺垫的后母人设,让人很难理解这位母亲对继女的深厚感情从何而来,因而,影片后面的复仇很难有让人信服的动机;酒吧气氛的过度渲染,弱化了女孩受害的悲剧性;对母爱浓墨重彩的诠释,使得影片只以上帝视角替我们看到一辆犯罪的汽车驶在无边黑夜的路上,便交代了整个强奸案,只以法庭上几个交锋,便交代了整个审判,大大削弱了这部影片本应担负的使命,不足以承担起一个让人疼痛和沉重的话题;受“母爱”感动,私家侦探无私介入,警探忽而代表国家机器、忽而站在母亲一边的摇摆立场,也没有足够的情节铺垫来打造心理基础;至于这位继母的复仇更是漏洞百出,如一位凶手遭遇阉割而本人不觉疼痛,反而醒来后被自己吓死,如私家侦探拙劣的跟踪术,奇葩的表演性明显的接头方式,诡秘接头却以家里座机作为联系方式等等。看似剧本缺乏应有的逻辑,其实,反映出多主题、多意图带来的混乱和松散。



以悬疑和惊悚的方式表达母爱,电影先辈们已有探索。《三块广告牌》的紧凑和揪心,勇决的母爱主题,如一把尖锐的利刃,带着影片势如破竹。然而,《复仇》的所有情节走向,竟然都归拢于“母女冰释”:司法不公带来的“复仇”,复仇连带的警员、私家侦探和四名强奸犯的情感和命运走向,个人对抗国家机器的必然悲壮和悲剧,这些肃穆深沉的大主题,最终都要为“母爱感动”这样一个寻常却偏偏缺乏足够表现深度的主题服务,这就必然让所有一波三折的剧情,最后指向母女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批判只能成为这部影片的空壳和广告噱头。

影片中有一句被传颂的金句:“因为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这样的母亲,不仅是守护,更是明亮的感化,但《复仇》中母亲的复仇是阴暗的,是以暴易暴,并没有让人产生正义得以声张的光明观感。所有人都是母亲的孩子,这样的复仇即使精彩绝伦,也很难让人产生阳光的信仰。

即便建立在美好被摧毁的废墟上,以伦理道德为基础,以正义得以彰显为目的,这样的复仇在现代社会出现,依然映射着一个社会制度的失败,映射着正义的缺席,也是对“母亲”形象的践踏。对于需要完成这样一个表达使命的影片来说,个人对抗国家机器的复仇,必然是悲剧性、至少是闹剧性的,所谓的皆大欢喜、后母有爱的大团圆结局,如一条漫漶的分支,把核心的河道给冲得稀里哗啦。批判性从何而来?影片用戏剧手段所轻松“表演”的暴力的胜利,是要告诉观众什么?

虽然女主演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将一个母亲的形象演绎到出神入化,但我认为依然无法挽救这部作品的失败。母亲须是光明的,虽然她也可能是自私的。

(本文由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IC photo 豆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