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城市温度丨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有什么秘密,“永不拓宽”为何成为共识
分享至:
 (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7-08-17 06:00
摘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永不拓宽”已经成为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规划师认识到,道路承担的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还有历史文脉的传承。

说起上海,人们想到的除了现代高楼大厦,还有韵味十足的老街道。12年前,上海确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其中64条作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永不拓宽”,保留历史路形。

 

64条道路名录推出后,看似对上海人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变。其实,变化正悄无声息地发生。“永不拓宽”并不是局限在规定上的白纸黑字,它对上海这座城市街道规划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可以透过道路,窥探到上海过去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格局和方式。“汉口路”“九江路”前世今生为何?为什么上海人习惯把“道路”称为“马路”?在这份永远不拓宽的道路名录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历史的偶然:“六马路”起源

 

“永不拓宽”,简单四个字,蕴含着上海的百年发展史。8月16日,上海市测绘院“地图文化之旅”新三年计划推出,今年是第一年,通过绘制地图的形式着重介绍了上海最核心区域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15条“永不拓宽的道路”。

 

“不少路名和路形的形成是偶然,这是历史很有意思的地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郑祖安指出,这15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几乎全部采用中国地名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南北纵向道路用省份名称,东西横向道路用城市名称。

 

细心的上海人会发现,从南京路往南到北海路,共有6条平行的东西横向马路,分别以南京、九江(原:杭州)、汉口、福州、广东、北海命名,其中只有广东路是以省份命名。实际上,广东路的得名非常偶然,这条道路原名“广州路”,但是英文用的却是Canton Road,后来索性译为“广东路”。而真正的广州路在杨浦区,距离杨浦大桥很近。

 

这6条东西横向马路,老上海习惯称作大、二、三、四、五、六马路。这个叫法大有来头。在19世纪,外滩至人民广场一带有几大跑马场,比如南京路附近有一座第一跑马场,马匹可以在此进出跑马场,故称“大马路”。上海人把道路叫做“马路”的习惯就从此流传开来。东西横向的南京西路和北海路、南北纵向的湖北路,过去都是跑马道和赛马道,所以至今保留弯曲的弧形。

 

从地图上看,这6条道路中,只有南京路不断向西延伸,形成了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而汉口、福州、广东、北海路向西全部止于西藏中路和人民广场。“这样的格局在百年前就已经形成。”郑祖安解释,人民广场原址是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在当年,跑马厅就阻拦了九江至北海5条道路的向西延伸。人们还可以发现,纵横交错的井字形道路格局在1932年版本的上海地图中就已经形成。

 


延续至今的沿线风貌

 

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15条“永不拓宽的道路”沿线,拥有不少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特色建筑,比如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它是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第一界面中至今保存的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道路沿线风貌也被留存下来,20世纪初,北京路的建筑风貌就是钢筋混凝土高楼与砖木结构中式老房子相结合,这种格局几乎延续至今。

 

在著名的“六马路”中,福州路一直被称作 “中华文化第一街”。其实在20世纪初,这里就有近百家出版机构、文化用品商店,还拥有中国第一架机器印刷厂,文化氛围浓厚。

 

 

从20世纪初至今,南京路一直是上海的商业中心。过去这里被称作“十里洋场”,百货公司、老字号众多,有英商开设的福利、惠罗、泰兴、汇司公司(被称为“前四大公司”),后来,侨商又开设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合称“后四大公司”)及中国国货公司,还有屈臣氏、老德记药房、协大祥、老介福、老凤祥、亨达利、恒源祥、张小泉、茂昌、汪裕泰、邵万生等数以百计的专业特色店。

 

 

百年前的九江路是银行一条街。道路东段有19世纪开设的阿加刺银行、有利银行;20世纪初开设的美资花旗、大通银行,日资三井、三菱、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德资德华银行,还有朝鲜银行、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等,以及中源、仁德、顺兴、双顺等银号也设于此路。

 

 

汉口路和山东中路交叉口,曾是上海新闻工作者的集中地。1872年建造的申报馆最具影响力,并于1882年迁至两条道路交叉口。1916至1918年,原有2层砖木结构老楼被拆除,重建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厦。

 

 

广东路和北海路较为低调,其中广东路曾有上海古玩市场,是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窗口。

 

 


“永不拓宽”让“保护”成为共识

 

何为“永不拓宽”?在2007年上海市规土局发布的《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中指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值得注意的是,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并非全线不拓宽,有的道路根据实地情况和沿线风貌特点,采取部分路段不拓宽。

 

“通过规定,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风貌,包括沿线建筑得以最大限度保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主创设计师金山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经过十余年努力,“永不拓宽”已经成为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规划师认识到,道路承担的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还有历史文脉的传承。在去年公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永不拓宽”的理念体现在众多设计标准中。比如,营造安全街道就考虑到控制道路转弯半径,比如要合理控制路缘石半径,红线转弯半径要超过缘石转弯半径,以保证交叉口处行人过街等候空间,充分体现人性化。

 

市规土局工作人员指出,现在越来越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所以实际工作中对于许多历史道路,虽然没有纳入用不拓宽道路,但是实际是不拓宽的。“单纯依靠扩建道路,不能根治交通问题。”金山指出,因此关于历史道路的工程会优先考虑保护。

 

随着历史文脉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承载城市记忆的风貌保护道路阵容也日益庞大。继2005年公布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以后,上海又陆续在郊区和浦东新区确定了234条。去年又新增23条,至此上海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总数达到431条。

 


(栏目主编:张奕,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内文图来自上海市测绘院)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