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人脸曝光”“老赖彩铃”……这些“奇招”真能破解执法老大难吗?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7-06-20 18:53
摘要:执法难、执行难的问题如此复杂,如果“奇招”生效仅仅依赖于“丢不起这人”,也即靠道德层面的“他律”来倒逼“自律”,很可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奇招”能破“老大难”?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年,各式新型执法手段不断走入公众的视野,一些针对“老大难”问题的执法“奇招”,也频频引发热议。


近期,就有两个“奇招”夺人眼球。一是针对屡禁不止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多地交警部门启用“人脸识别”设备对交通违法者进行抓拍,把行人闯红灯的视频及放大后的头像直接曝光在路口的显示屏上,同时公布违法者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二是针对执行难这个“老大难”,多地法院为“老赖”定制了“你拨打的机主已被法院发布为失信被执行人,请督促其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彩铃。这种铃声“老赖”本人取消不了,只有履行了法定义务,才会撤销惩戒,回归正常。


执法部门利用新技术对执法手段进行“微更新”,以此尝试为执法难题破题,初衷当然值得鼓励。实践中,一些“奇招”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的行人在闯红灯后主动联系交管部门,情愿接受处罚,也要把照片撤掉;而自从实行定制“老赖彩铃”的方式以来,已有一些“老赖”主动到法院结案。“太丢人了”,是这些主动接受处罚的违法者的一致反应。


但从长效而言,如果仅仅指望违法者因为感到“丢人”而主动或被迫履行法定责任义务,怕是远远不够。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意识与底线思维各有不同。对于一些在意个人声誉的人来说,违法信息被公开,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对于那些本就不把面子当回事,“破罐子破摔”的人来说,即便曝光其个人信息,使其原形毕露,也可能并不会奏效。何况,一些新式执法手段,本身也游走在法律的边界之上,甚至有“非法”之虞。


每一个“老大难”问题的形成,背后都有不同动因。一些违法行为由于性质轻微、违者众多,且取证难度大、处罚成本高,往往造成“法不责众”;由于违法成本过低,一些人甚至形成了错误的观念,非但不以“老赖”为耻,反而认为“欠债不还,天经地义,代表自己‘有本事’”;还有少数地方政府法治观念淡薄,有意无意地拒绝配合司法判决……执法难、执行难的问题如此复杂,如果“奇招”生效仅仅依赖于“丢不起这人”,也即靠道德层面的“他律”来倒逼“自律”,很可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破解执法难,根除“老大难”,除了道德高压,更需要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约束。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抗法成本偏低,是造成执法难、执行难的主要症结。要解决问题,显然需要通过法律措施跟进,让违法者付出高额的违法成本。同时,各种“老大难”问题均折射出社会规则失范、人的规则意识淡薄和法治观念缺失,对这些,显然需要外部机制来进行“补位”。


从某种角度来看,当前层出不穷的执法“奇招”,只是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权宜之计,可以作为某种尝试,但是绝对不能“盲目迷信”。真正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并配以相应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将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信用与其社会活动进行挂钩,通过给违法者建立黑名单,以法治的方式让其在各领域寸步难行,从根本上破解法律和社会对违法者缺乏制约的尴尬局面。


对此,一些地方已有尝试,相关法律规范亦在健全之中。但从条文到实践,仍需付出卓绝努力;信用体系的适用性问题,也值得仔细考量。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执法难和“老大难”,“奇招”固然好,但更需要“正招”。而只有堂堂正正实实在在的约束机制,瞄准违法者的真正“痛处”,做到“打蛇打七寸”,精准治理才成为可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