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方6日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讨论美伊恢复履约问题。这是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以来,美伊之间的首次间接谈判。分析人士认为,这场间接谈判向伊核问题的政治解决迈出第一步,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谈判仍将面临极大挑战,但伊核问题的“软着陆”仍有希望。
美方未出席会议
当地时间4月6日,伊核协议联合委员会政治总司长级会议在维也纳大酒店举行。会议由欧盟对外行动署副秘书长莫拉主持,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相应官员与会。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王群出席。
尽管美国总统伊朗事务特使马利也率代表团抵达维也纳,但因美国已退出伊核协议,且伊方拒绝与美方直接对话,美方代表未出席此次会议。欧盟代表作为调解人与各方磋商,再通过“穿梭外交”的方式沟通美伊意见。
《纽约时报》称,联委会同意成立两个工作组,一个将重点讨论解除美国对伊制裁事务,让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另一个将负责执行核协议,讨论如何让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协议下的限制条款。目前,两个工作组均已开始行动。
会后,多方表示这次会议极具“建设性”,联委会将于9日举行下一场专家会议。
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在会议上表示,美国解除对伊制裁是美重返伊核协议的第一个也是最必要的步骤。伊朗已准备好在核实制裁解除后,立即撤销减少履约的举措,完整履行伊核协议。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尽管美方此次没有与伊方直接对话,会议仍是具有建设性的一步。他同时表示,美方拒绝伊方提出的美国应首先解除对伊所有制裁的立场,但对与伊朗直接对话持开放态度。
俄罗斯常驻维也纳国际组织代表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也表示,6日的会议已取得初步成功。但在社交媒体上,乌里扬诺夫警告称,重返协议不会马上发生:“需要多长时间?没人知道。最重要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展的实际工作已经开始。”
2015年7月,伊朗与美、英、法、俄、中、德达成伊核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2018年5月,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随后重启并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2019年5月以来,伊朗逐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但承诺所采取措施“可逆”。
僵局突破口?
虽然美伊并未直接对话,但外界已将维也纳的这场会议视为美伊僵局突破口。
美联社称,这次会议表明两国重返协议的努力已取得切实进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分析称:“伊核协议迎来关键时刻”。对拜登政府来说,这可能是最易解决的外交挑战之一。伊朗国内的温和派则希望抓住“最后机会”,减轻美国制裁带来的影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德刚认为,美伊2018年来首次间接谈判让伊核问题的政治解决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第一步,释放出双方改善关系、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的信号。双方都采取谨慎接触政策,通过会谈形成两个工作组,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与特朗普时期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超级遏制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孙德刚也表示,维也纳间接谈判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次会谈的目的不是危机解决,而是危机管控。双方正在试探对方底线,同时管控分歧,不让矛盾进一步恶化。”
随着时钟滴答作响,留给美伊政府改善关系,重返伊核协议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5月23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的三个月临时协议将到期,如果美国对伊制裁届时没有解除,伊朗将销毁核设施的视频监控资料,对美国来说将是个威慑。
今年6月,伊朗将迎来总统选举,伊朗国内的保守派势力也势必利用伊核问题向温和派发难,伊朗总统鲁哈尼很难有所作为。分析人士也担心,届时反对伊核协议的强硬派可能会在选举中获胜。
孙德刚认为,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时间可能更加紧迫。拜登政府希望赶在时间节点前与伊朗方面进行接触,推动伊核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也认为,拜登不愿在伊核问题上一拖再拖。如果美伊能够在两个月内达成一致,无论伊朗国内局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会对协议造成影响。反之,如果美国久拖不决,今年6月的伊朗大选将给伊核问题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美国也不得不继续投入资源同伊朗博弈,可能会引起整个地区的变化。
重重阻碍
虽然时间窗口已越来越窄,但美国和伊朗似乎都难以跨出关键性的一步。
双方“症结”在于,美国敦促伊朗先停止铀浓缩,遵守伊核协议下的承诺,才会取消制裁。但伊朗称,退出协议的是美国,只有先解除制裁,伊朗才会重新遵守承诺,并拒绝两国非正式直接会谈的提议。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团队和鲁哈尼政府实际上都愿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伊核危机,但却面临国内外重重压力。
李伟建表示,美伊双方重返伊核协议的意愿都出于各自的发展利益。对伊朗来说,美国解除制裁事关伊朗发展。对美国来说,解决伊核问题能够让美国从中东问题中抽身,将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在大国博弈上。
李伟建认为,拜登在伊核问题的立场上一向明确。拜登上台后,虽然对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武装发动空袭,在伊核对话上增加难度,但与反对解除制裁的中东盟国以色列、沙特等却适当拉开距离,警告其不要在核谈判前制造新的麻烦。实际上,种种举动都是围绕伊核协议展开。
“虽然美伊双方都有重返协议的意愿,但都面临各种政治障碍、国内压力和舆论。前总统特朗普也在伊核问题上埋雷。因此拜登上台后,首先做的是扫清这些地雷,为伊核谈判铺路。”李伟建说。
孙德刚则指出,拜登团队和鲁哈尼政府均面临国内保守势力干扰。
伊朗方面,鲁哈尼政府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2018年以来,美国退群、毁约,在军事上打击,在经济上制裁,甚至扬言让伊朗“一滴油也卖不出去”。美国还对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实施定点清除,去年11月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也遭暗杀身亡。这些都极大破坏了伊朗对美国的信任。因此,伊朗国内保守派势力上升,温和派势力下降,民意中反对给美国让步的声音成为主流。
美国方面,虽然拜登启用了不少奥巴马时期的班底,包括任命奥巴马政府高级外交顾问罗伯特·马利为美国伊朗问题特别代表,但拜登团队仍面临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力量,尤其是共和党和亲犹太势力的干扰,反对美国重返伊核协议。
球在美国脚下
面临重重阻碍,美伊谈判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伊核问题此后又将何去何从?
对此,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中方代表、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王群表示,美前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对伊朗极限施压,是造成伊核局势持续紧张的根源。美国早日重返全面协议,是破解当前伊核局势的钥匙。
王群表示,受害方的正当要求应首先得到确认和满足,而不是加害方,这涉及到一个基本是非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美方理应取消所有对伊非法制裁,伊方则在此基础上恢复全面履约。
李伟建也认为,美伊双方达成协议,重返伊核协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技术层面来说,双方重返协议的困难并不大,美国应先做出表态,取消特朗普时期对伊制裁。伊朗则需降低铀浓缩丰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和监督等,重新履行伊核协议条款。困难之处在于,要让美伊背后各方都能接受恢复履约的方式。
孙德刚则认为,从目前美国的态度来看,美伊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坚冰”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化。
首先,拜登政府在伊核问题上仍然举棋不定,政策模糊,也没有明确重返的路径。其次,美伊对伊核问题的症结认识不同。美国认为症结是“伊朗问题”而不是“伊核问题”,不仅要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还要通过“修约”方式阻止伊朗发展弹道导弹,反对伊朗干涉阿拉伯国家的内部事务等。如果拜登政府依然抱着这个态度,伊朗方面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不过,孙德刚也指出,接下来,预计中、俄、英、法、德还将发挥积极斡旋作用,尽管面临极大挑战,伊核问题的软着陆仍有希望。“解铃还须系铃人,目前球在美国脚下,就看拜登政府是否有决心克服国内保守势力的干扰,作出重大让步。”孙德刚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