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2月2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与反贫困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脱贫攻坚的成就、经验、意义,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与反贫困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等内容展开研讨。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会议。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意义重大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研究员指出,统筹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减贫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总结中国减贫经验、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非常重要,希望上海社科界能继续做好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为贡献中国智慧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小林教授认为,中国的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可以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支柱”。一个中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党开展脱贫攻坚战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哲学。三个支柱,一是建立相关市场机制,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就业,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这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的一条根本性经验;二是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在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齐步走”;三是多维度的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指出,中国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其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肯定人民是消除贫困的主体,强调发展生产力是逐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明确共同富裕是消除贫困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党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包括细化精准扶贫、深化系统扶贫、强化持续扶贫。未来,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并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唐青叶指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也是贫困治理和反贫困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国际传播来看,目前媒体、学界对中国扶贫工作和扶贫理念的深层次阐释还比较少。贫困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扶贫解决了根本的民生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将有力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扶贫实践为什么能成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元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扶贫实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缺一不可。从“看得见的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从“看不见的手”来看,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积累,为我们今天的扶贫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创造了大量吸收农村低技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他指出,服务业的壮大能够更好地吸纳简单劳动力,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下一步在关注乡村振兴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就业和初次分配,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认为,中国扶贫的伟大胜利,有一条宝贵的经验是挖掘贫困地区的地方资源,发展民俗经济。云南的茶、贵州的酒、广西桂林的团扇等,一些贫困地区往往有珍贵的饮食文化、传统工艺,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释放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指出,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之际,既要回望过去,评估和总结反贫困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展望未来,做好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从国际上来说,中国在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贫困问题、分配问题,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贫困问题和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认为,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说服力和巨大优越性;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完善之间的内在关联;高度凝练了脱贫攻坚精神改变人民命运、改善干群关系、锻造新时代干部担当有为奋进作风的作用;生动呈现了脱贫攻坚之于我们党的百年历程、之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远新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世界贫困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为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7.7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脱贫人口占世界同期脱贫人口70%;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直接的援助;三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大批减贫人才,2011年至2019年3月底,我国连续举办了102期减贫援外培训班,为近百个国家培训了各级各类人才2975人;四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援建多个减贫项目,包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减贫学习中心、医疗卫生项目等;五是与国际社会共建多个减贫交流平台,例如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六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成功的减贫经验,包括贫困治理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精准方略、凝聚全社会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等。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马流辉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中国而言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第一,执政党的合法性基本盘在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我们党在农村的基础更加牢靠。第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消除贫困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也非常有帮助。第三,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在农村,新时代的城乡关系迈向融合发展之路,如果只顾及城市不顾及农村,最终也会伤及城市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