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早已放假十多天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寒假校园比以往多了些人气,因为不少学生都选择留沪就地过年。同样留沪过年的海事大学“送水叔叔”黄曙光也格外忙碌。
“在海事大学工作14年了,这还是我第一次没回老家过年。”黄曙光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往年春节,黄曙光总是会回老家看望住在老家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今年,一方面是防疫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看到这么多学生留校过年,估计他们会需要用水,所以就决定留下来‘就地过年’了。”
【“二手书屋”聚爱心】
虽说放假了,但是黄师傅却异常忙碌。
按照老规矩,学生离开校园时,黄师傅总是用他那辆送水的三轮车,帮助学生们从宿舍楼把行李搬下来,再送到校园门外的公交车站上。每次来回,都要20分钟左右。在学生们眼中,热心的“黄师傅”早已是老熟人了,在送行李的路上,总是会和黄师傅聊聊天,拉拉家常;甚至有些学生的家长都和黄师傅很熟悉了,每次黄师傅帮忙运送行李时,一些在校门口等候的家长都会带些水果感谢黄师傅。最忙碌的一天,光送行李黄师傅就来回跑了十多趟。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黄师傅在帮助学生们搬运行李的同时,还帮学生们搜集废旧的二手书。原来,去年黄师傅和学校的志愿者们在校园内成立一个“爱心书屋”,将同学们考研、毕业后留下来的二手书,消毒、整理后,放在书架上,供学弟学妹们免费领取。这样公益“流转”,不仅减少了书籍的浪费,也提高了书籍的重复利用,在帮学生们节省开支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递着爱心。
说起“爱心书屋”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
去年6月,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返校办理离校手续只有一天的时间。这天,黄师傅在空荡荡的校园内闲逛,这时食堂二楼咖啡吧的角落里有一堆书,引起了黄师傅的注意。他走上前一看,一行隽秀的字迹映入眼帘:“感谢海大四年来的点点滴滴,阅读使人明智,给人快乐,愿海大靴子以书籍为阶梯,早日实现人生理想。”原来,这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女生捐赠的书籍。“女生宿舍离食堂可有一段距离,在办离校手续如此繁忙的一天,还把这么重的书背到咖啡吧,真的不容易。”受她的启发,黄师傅萌发了开设“爱心书屋”的想法。学校很支持这一想法,专门腾出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做“爱心书屋”。
如今,书屋的联络群,变成了“海大爱心群”。就在2月3日晚上,黄师傅接到的一个电话。原来,有3个毕业生工作已经找好,但工作单位的政审需要入伍批准书。按照规定,已经办理离校手续的学生就无法进入校园,而2月4日是资料投递的最后一天。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他们紧急委托黄师傅去学校拿证明,当天传真过去,再把原件快递过去。
【学生志愿者踊跃来帮忙】
2月4日上午10时,解放日报·上观记者跟随着黄师傅来到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捐赠点,正好碰上来自北京的经管学院大一新生王天奇也自发地赶来帮忙。
不到5分钟,王天奇便和黄师傅两人从捐赠箱里搬出了200多本书籍。“考研结束那两周,捐赠箱里的书可多了,先后搜集了大约2000多本。”黄师傅告诉记者。只见,他和王天奇把捐赠箱里的书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一起搬运到黄师傅的送水三轮车上,10分钟后,运送到离校门不远的“爱心书屋”。
一走进“爱心书屋”,就看见挂在墙上的党旗。“我们招募的第一期志愿者,恰好都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这时,黄曙光胸前的党徽显得格外明显。“一期十多个志愿者都要毕业了,重新招募时,一下有40多人报名,实在出乎意料。”捐赠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一开始,“爱心书屋”的布局上四周是书架,当中放着长凳,可后来书一下多了很多,又添置了不少书架。“这学期期末的时候,先后被同学们领走了1600多本书。”看着同学们各取所需,黄师傅心里特别开心。
“自从开了这‘爱心书屋’,碰到了很多好孩子。”运来的书,由志愿者们消毒后,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书架上。考研英语、计算机考级、经济学、法学、税法、工程、统计分析、公务员考试……各类书籍应有尽有。难怪不少来这里捐书后又领书的学生,情不自禁地问:“我能来这里当志愿者嘛?”大三日语专业的罗婷婷,这个寒假留校过年,“我看黄师傅一个人挺辛苦的,就想着也来帮帮忙。”黄师傅资助的学生,更是经常来帮忙。“我一周来几次,只要有空就来,觉得黄师傅这人很热心,爱帮助人,觉得自己也要出一点力。”
更令黄师傅开心的是,书屋的书越来越多,学校准备将隔壁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也给书屋,可以拓展成阅读区,来此挑书的学生们可以仔细翻阅。
这个春节,黄师傅留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过个平安祥和年。
视频:赖鑫琳 剪辑:沈阳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