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伦曹可凡陈蓉等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驻校艺术家,他们给师生上了第一课

文化观澜 2020-12-17 16:5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你就知道自己差距在哪里。

“既要拥抱未来,同时也不忘本来。”上海戏剧学院日前迎来任仲伦、曹可凡、陈蓉等一批驻校艺术家。在“融媒体时代的一流高等艺术教育”论坛上,他们给上戏师生上了第一堂课。

“一个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和艺术融合,既要有艺术感,又要懂得技术。”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直言电影界现状,“稍微年长一些的导演,驾驭技术有困难,所以有些著名导演做特效会找一个成熟的团队,对方做好效果,然后导演判断可以或者不可以,但是他很难指导效果怎么出来,用什么方法出来,大量靠视觉总监替代导演。知识积累做得不够,形成了这样的问题。”

“电影有了特效以后产生‘三无’,无中生有、无缝对接、无所不能。”在导演江海洋看来,资本、技术成为电影不可摆脱的两个因素,“电影受到视频技术影响,彻底变成一个全新、超乎想象的东西。”他以电影《攀登者》为例,“做完1920个特效镜头,我的担心打消了,雪崩有了、大风有了,攀登过程中惊心搏命向前的氛围有了,《攀登者》使我真正觉得作为一个传统教育培养的导演,要么退休,要么从头开始学习。”

江海洋强调,培养懂艺术也懂技术的人才,“导演一定要精通很多东西。电影是技艺,技放在前,艺放在后,但真到电影创作阶段,某种程度上,艺比技更重要,艺怎么来?学习时多看片、多跟别人交往,打好基础,尤其是人的素养、艺术的素养,然后才有可能在踏入社会搞创作阶段厚积薄发。”

电视行业同样面临新技术挑战。从报纸、杂志到电台、电视,一直到新媒体,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内容,主持人曹可凡说,“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原则始终没有变。工作就是你内心的积累,决定主持人未来走向。我们这行是长跑,你可能用几十年时间向着一个方向,才到达某一个终点。”

主持人金炜与江海洋一样,叮嘱上戏学生重视基础知识。他回忆多年前的一桩行业故事,“某年五一晚会,晚上七点半开始,下午六点多,制作人拿着A4纸打印新闻稿跑到化妆室,问我们谁能把这张纸看一遍,然后在晚会上脱稿讲。陈蓉看了一刻钟就上台了,一个字不差全部背出来了,我受了刺激,从此以后好好背词。基础好不好,决定之后能走多远。做晚会没有提词器,背词能力靠平时积累,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你就知道自己差距在哪里。”

紧接金炜“上课”的陈蓉笑言,在上戏读书时,每天都在崩溃,“早上起来有晨功,白天上课,晚上要排小品,我当时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课程量那么大,所以特别忙、特别辛苦。一上表演课,有排不完的小品、写不完的剧本,我们找老师‘谈判’,要求减课程,事后觉得这个行为特别可笑。同学们,千万不能把四年时光变成很空闲的状态,上课就应该发挥上戏优势,很多课程对学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受益匪浅。”

程雷感叹,“年轻人掌握着时代的密码,只是你们敢不敢跨出这一步。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尝试了才知道。每个人都在面对困惑,我高中毕业在想能不能考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戏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了能不能成为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主持了节目以后能不能持续做更好节目。困惑是正常的,压力是正常的,最关键的是每个人内心的热情有多强烈。热情度高,所有困难都会成为人生经验。”

“每个主持人都是有个性的,大家记住他,就是与众不同的定位或者表达方式,学生先打磨自己的个性,最后要回到共性,这个时代的温度在哪里,文艺作品表达或者是一段新闻的评论,它的共性在哪里,独属于你的东西和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怎么寻找结合点,我们毕生都要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主持人何婕鼓励学生不要放弃任何一种方式的积累,“不管字面还是影像,或者田野调查,学习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曹可凡老师还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我们见面交流彼此最近在尝试的新东西。他也在拥抱新媒体,一直求新。刷新自己是特别好的状态,这样做,你与时代脉络一直在一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主办方供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