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恩格斯、列宁思想有何当代价值?如何认识当今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新态势?12月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出席会议并致辞。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明年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它意味着一个新的主题的诞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指出,这一新主题包含着三重内容,分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要把这三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思考,特别要聚焦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多重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性和优越性、不同类别的现代化路径及相互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能级以及文明型国家现代化的特殊性等核心问题。
潘世伟强调,长期以来,西方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被诠释为具有普世性的一个范本。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是否可能?人类实现现代化是否存在多重路径?随着世界现代化实际的展开,特别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答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巨大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和多样性,亟须在理论建构上得到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指出,我们要重视研究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就恩格斯的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思想而言,它一方面有助于认清当代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认清当代工人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有效途径。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服中国的水土,在中国发芽、开花、结果,就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认为,中国实际包括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意蕴。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方面。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认为,实践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以政策制定为例,它包括前期调研、政策制定和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对实践过程的分析总结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仅要加强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有很多鲜活的经验做法,如果总结提炼得好,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政策。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认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主题,一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以及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改变产业发展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阶层梯队。过去认为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就是产业工人,但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持下,产业工人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以怎样的方式改变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理论又将有怎样的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问题是未来社会主义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