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第36个教师节|后疫情时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新使命

上观学习 2020-09-10 09:5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范国睿
后疫情时代,广大教师更要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秋季学期如期而至,同学们陆续回到心爱的校园,2020级新生也迎来人生新阶段。师生或久别重逢或初相见的激动与兴奋,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宁静,大学校园开始恢复本该拥有的生机与活力。时至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对全国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满足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予以高度肯定。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强师”政策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日前,教育部召开今年第二场教育系列发布会、2020年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谋划部署,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

坚持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及其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给全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极度心理恐慌。为应对新冠疫情的传播影响,遏制疫情蔓延,人们不得不采取关闭校舍、暂停课堂现场教学、停课和教职工及学生的撤离等一系列有助于保障公共卫生、应对流行性疾病传播和扩散的学校关闭措施。今天,虽然我国已鲜有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但严重的国际疫情、不断的境外输入病例、以及不可预知的区域性、季节性、小规模疫情爆发,威胁仍然存在。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抗击疫情采取的社会隔离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停滞,使人们突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促使我们每个人在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反思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科学有序运转,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如何和谐共处,也由此思考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教育体系与治理该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

在知识教育模式历经百年而日臻完整甚至走向过度教育(训练)的今天,摆脱工业时代以来的功利主义、效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之知识传授与训练价值,终将转向促进学习者的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在改进知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关注到人本身的生存、发展与幸福,有侧重地“补”现存教育之“短板”,着力推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情感教育,成为后疫情时代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后疫情时代,广大教师更要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需要尊重和正视儿童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的自然天性与个体差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当下”状态出发,顺应儿童内在的成长与发展的潜能、努力,促进儿童的身体、道德、情感、思维、审美以及劳动技能的健康、持续发展,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引领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创新

正如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师发展大会上所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1700余万大中小学教师面向2.8亿学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有效实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为中国特色的复学复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持续提高。此次通过不同形式的在线教育抗击新冠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刻冲击和影响,将广大教师推到智能技术应用的前沿,在利用智能技术备课、录课、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授课的反复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用智能技术改进教学的愿望与水平大幅提升。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我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实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应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措施的国家,为全球教育领域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在线教育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在于,在适应工业时代要求以知识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框架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基于智能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其自身的角色色也将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灌输转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

进而言之,智能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的过程,无疑对教师和学习者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要在学会使用各种终端设备、数字化学习平台、智能学习软件的基础上,实现借助智能技术的互动式学习。对教师而言,需要重构教育内容,把原来的书本知识、线上教育平台推送的事实性知识,转化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师生、生生的情景性、互动性、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学习的“活”知识,转化为供学习探究和实践的问题或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精准描绘的学习者的数字画像,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智能测评,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与策略;通过自适应学习系统,向学习者推荐个性化学习内容,驱动个性化学习体验。

从根本上讲,智能时代的教育重心,已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学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角”,教师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行为与结果的诊断者、学习内容选择与学习方式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改进学习方式,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多种情景学习过程中,学习、创新与体验,从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达到学习目标。

坚持什么样的教师使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制度化的学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日益频繁、复杂。疫情期间,城市交通封锁、农村设立路障、学校/企业/工厂关闭,除医疗、教育等必须的服务外,大多数非必须的服务需求都被限制,整个社会生活陷于停顿,社会教育活动几乎全部中断,教育系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脆弱。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并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但是,基于社会分工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一部分家庭家长习惯性地将学生成长的“责任”“让渡”给学校,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也有的家长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经验、技术与方法,不善于与孩子进行建设性的有效沟通,进而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疫情期间,居家在线学习使得家长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参与者,由于缺乏恰当的亲子沟通与相处方式,导致亲子冲突与矛盾频发,不仅影响着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效果,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共识》强调,要采用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可支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综合型终身学习体系,这种利用人工智能建构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可以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要建构这种综合化的终身学习体系,需要打破学校教育制度的封闭化状态,建构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以及学校组织与在线教育公司、社会教育组织、家庭和社区互联互通的新机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智能教育新生态,而学校和教师则是沟通和链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桥梁。

教师需要帮助家长挖掘和弘扬传统家庭教育的教育价值,恢复和构建家庭以爱、关心、社会情感互动为核心的代际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启蒙与教育作用;重构学校-家庭之间的多维交流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亲子交流与学习支持方法,丰富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学校-家庭合作机制。社区是儿童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帮助社区组织辖区内儿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组织近邻的儿童互助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同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同样面临着功能定位、教育资质、服务方式的改进,以适应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挑战。在广大乡村地区,教师可以发挥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营造乡村教育氛围。

栏目主编:王多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