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王毅今起开启欧洲之行,为何选这5个国家?有哪些看点?

世界观 2020-08-25 21:1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全 裘雯涵
病毒大流行并未阻挡中欧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脚步。

8月25日至9月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将对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德国五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冠疫情缓解后中国外长的首次出访。外媒称,王毅从今年2月赴老挝出席新冠疫情问题特别外长会以来,就没有出过国。这次终于从“云外交”转为“面对面”。

舆论分析指出,欧洲之行突出几大特点:第一,外长持续8天的出访时长堪称今年之最。第二,出访国涵盖南欧、西欧、北欧。第三,访问正值中欧建交45周年,以及美国试图在欧洲打造反华战线之际。如何深挖中欧合作潜力、推动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反对单边霸凌维护多边主义,将是此访的主要看点。

疫情下的特殊“丰收年”

《外交官》杂志称,中国外长在重新恢复“面对面”外交时,首先选择欧洲作为出访地引人关注。2020年原本是中欧合作的“丰收年”,双方将庆祝建交45周年。不过,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外交安排。原定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德国莱比锡参加中欧峰会也不得不延期。

尽管如此,病毒大流行并未阻挡中欧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脚步。双方本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求将中欧合作的蛋糕做大。

在政治方面,高层领导人通过视频、通话、信函等方式保持经常性沟通。2个月前,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通过视频方式举行,这是中方领导人同新一届欧盟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会议为“后疫情时代”双边关系发展指明方向,加强了中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配合。会议还多次谈及中欧非三方合作,彰显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意义。

而就在王毅外长出访前,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24日访华,成为中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来访的首位欧洲国家外长。这次特殊时刻的访问,再次充分体现了中欧的守望相助。

在经济方面,中欧班列“疫”往直前,逆势增长,整体运行列数在今年上半年增长30%,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之余为欧洲战疫提供了坚实保障。许多欧洲企业复工后均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集团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成为布局后疫情时代中欧经济合作的一个先行案例。7月召开的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则就年底前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交换了意见……

出访国有何讲究?

正因为中欧关系总体保持合作的主基调,积累了互信和共识,才不至于因疫情而丧失动力、迷失方向。而今,新的外交“接力”将继续传递向前的力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疫情缓解以来王毅的首次外访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中方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

在崔洪建看来,此访的意义可以从中方提出的三大目标中找到答案:一是落实好中欧商定的议程。“今年是中欧关系‘大年’,虽受疫情影响,合作往来不能断,尤其高层交往议程要尽量按计划推进。”二是深化产业链合作。“也就是发展对接问题,欧洲提出的战略产业与中国高度契合,问题在于如何转化为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三是维护多边主义。“反过来讲,就是反对单边主义,要通过合作确保地区和国际形势稳定。”

崔洪建说,总而言之,中欧需要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就如何继续合作探究更好的形式。这样才能在面对美国压力、逆全球化压力时处变不惊,给动荡局势注入稳定之力。

本着上述目标,中方在出访国的选择上兼顾了代表性、重要性与整体性——涵盖了南欧、西欧、北欧国家,且这些国家无论在疫情前后,都与中国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氛围。

具体而言,意大利是首个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方大国。今年以来,中意相互支持、携手抗疫,再次书写友好佳话。今年还恰逢中意建交50周年。崔洪建表示,选择意大利作为出访首站,将为接下来的几站开个好头。

再看荷兰。它素有“核心小国”之称,体量不大,但经济发达。作为欧盟老牌创始成员国之一,它在欧盟话语权不小,在最近关于巨额复苏计划的讨论中可见一斑。从经济角度来说,荷兰鹿特丹港是通往欧洲的枢纽和门户,也是欧洲贸易中心。可以说,中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一环。

挪威则是五个国家中唯一的非欧盟成员国,也是唯一的北欧国家。目前,中挪关系克服困难重回正轨,去年正好是建交的第65个年头,前年该国国王成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挪方希望同中方扩大海洋、北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话。

法国和德国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们是欧盟双驾马车,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格局多极化上与中方理念一致。尤其是德国作为今年下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正力促中欧之间的投资协定早日完成。

后疫情时代寻求新定位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之际,双方共同落实好中欧领导人共识尤为重要,也是一致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中欧需要考虑长远定位的问题,也需要克服现实的压力。

先说长远定位。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国际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欧洲对中欧关系的定位和想法也在变化。在后疫情时代,中欧合作伙伴关系需要确立全新定位。

上一届欧盟委员会把中国定位为“伙伴”同时,也定位为“体制对手”和“竞争者”。但今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中国并不是欧盟的战略威胁,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王毅也在几个月前表示,中欧不应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应是全方位战略伙伴。中欧之间的交往应当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环,而不是你输我赢的淘汰赛。

再看现实压力。当前重中之重莫过于携手抗击疫情,致力经济复苏。

在丁纯看来,虽然中欧疫情峰值过去,但后续问题依然存在。双方应当在抗疫方面展开合作,例如,鉴于欧洲多个主要经济体二季度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复工复产迫在眉睫。中欧如何尽快开放,恢复旅游业、货物和人员流通等,可能成为双边磋商的议题之一。

其次,中欧投资协定是双方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尤其是目前各国处于经济复苏阶段,急需走出泥潭,加大谈判力度更为重要。”丁纯说。

一个好消息是,中国商务部上月底透露,中欧投资协定第31轮谈判就公平竞争规则方面的文本议题取得重大进展。下一步双方将就余下的文本问题和市场准入问题进行磋商,落实年内达成协定的目标。

崔洪建指出,高水平的投资协定一方面有助于在疫情期间提振市场信心,短期内就可以释放红利。另一方面也让投资有规则可依,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可以看到,正是因为缺乏协定,欧洲单方面收紧外方投资审查,一定程度上导致近两年中国对欧投资下降。所以,尽快达成协定对经济复苏很有好处。”

欧洲应“兼听”而非“偏听”

美国因素也是中欧合作绕不开的话题。

“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欧洲对中国而言地位愈加凸显。”《外交官》杂志说,“华盛顿方面似乎每天都对中国采取新的行动,北京迫切希望避免欧洲加入这一行列。”

丁纯表示,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美紧张局势加剧,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官员今年以来多次前往欧洲,企图在5G等问题上拉欧洲对华施压,“无底线”之举变本加厉。在此情况下,中欧间的对话和协调不可或缺,也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通过“面对面”访问,可将共识、问题、分歧一一摊开沟通。

崔洪建说,美国政客多次去欧洲,中国的声音不能缺席,不能任其抹黑。中国向欧洲隔空喊话,效果肯定不如面对面交流好。中方应当澄清误解,消除美国的流毒。“如果欧洲足够聪明,就应该兼听,而不是偏听。中方尊重欧洲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但也有责任、有义务提供真相和正确信息。”

在崔洪建看来,蓬佩奥访欧洲,叫嚣的是“安全”,是“威胁”,是“不能做”。而中国向欧洲伙伴传达的,是务实合作,是长远利益,是“能做”。哪种声音真正有利于实现欧洲的发展和一体化,相信欧方有足够智慧做出判断。

还有分析指出,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已极大削弱了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中国和欧洲都需要一个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欧理应通过多边合作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提供更多公共产品,造福世界人民。双方强调的多边主义行动,也将为正在进行的WTO改革和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铺平道路。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项建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