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宋奕奕现在喜欢用一个词:互联网思维。她是宝山吴淞街道永清二村居民区书记,3年前开始使用宝山互联网社区治理平台“社区通”。今年疫情期间,她不仅使用“社区通”查看外来人员信息申报,还主动请隔离人员和志愿者将《隔离日志》和《志愿者日志》上传,居民的围观和点赞,极大鼓舞了大家坚持的信心。
如今,她将疫情期间所建的所有楼组微信群都延续下来,讨论楼组事务、参与小区治理、发挥居民特长……线下活动也一呼百应。“居民区要发挥党建引领,居委干部的思维方式就得适应新时代变化,学会运用互联网助力社区治理,是一门学问。”宋奕奕说。
社区工作量大面广、内容庞杂。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党建引领之下的一个个基层社区治理单元,就像这个生命体的神经末梢,对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起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社区、街区内外联动、多元参与,实现全周期管理,就像它的循环系统,不断完善城市治理格局;以“一网统管”为抓手,建立起来的各级城市运行中心,则是城市的大脑。“大脑”智慧、“循环系统”活跃、“神经末梢”敏锐,多方协同发力,提升城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神经末梢:形成“其乐融融”自治好气象
今年“六一”儿童节,位于黄浦区新天地区域的“翠湖御苑二期”小区,新天地居民区联合物业在这里举办了一场“亲子”活动。几位业主看到赶来做工作人员的居委干部,纷纷上前打招呼。
业主与居委干部的其乐融融“来之不易”。在疫情发生前,这样的场景不会出现在新天地居民区。
新天地居民区是上海市中心高档国际社区,常住人口近2300人,其中三成业主与租户为外籍人士,涉及40多个国家与地区。10多年来,新天地居民区有个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居委干部“走不进”小区、“走不近”居民。但,今年以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改变。
原来在疫情中,很多居民都与居委干部加过微信,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租客搬家,都得到过居委干部的耐心指导与细致帮助。信任感建立后,居民遇到解决不了的社区事务,会第一时间向居委干部求助;而居委干部与居民、物业的接触多了,社区治理的工作思路也开阔起来,正探索“1+3+x”社区治理模式,即“1是居民区党组织、3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X是引入社会力量,解决业主居民更多层次的需求。
今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从小区封门、排队买口罩,到复工复产人员返沪,再到境外人员回流……防控节点上每个新情况,都令处于神经末梢的基层社区“紧绷”。5个月过去,这座超大城市的居民生活渐回常态,“战时”向“平时”过渡,疫情期间社区治理暴露出的短板努力补足,而好的经验则被保留下来。
记者最近从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得到一个信息,该街道已有12万平米的老旧小区提升了物业费,提价幅度从0.1元/平米——0.4元/平米不等,收缴率超过95%。今年一季度,辖区内12345物业投诉下降超过30%。为什么物业费提升了,投诉率反而下降?在曲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海龙看来,这是因为此前美丽家园等工作让小区面貌有了显著提升,街道党工委多次牵头协调物业,促其补短板、提升服务。尤其疫情期间,物业对于居民的“急难愁”随叫随到,让居民获得感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居委干部循循善诱、群众带动群众,物业提价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提价后,物业聘请了更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居民也更加周到,实现良性循环。
上海大柏树物业有关负责人听取双东小区业委会、居委会收集到的居民关于提升物业费的意见建议。
杨浦区近日发布了全市首个常态化社区防疫指南。在这个“16条提示”中,信息速上报、闭环要守牢、用好监测哨、巧用智能网等都已化作经验纳入其中。
对于更多社区来说,防疫中涌现出来的志愿者服务、条线资源下沉、社区单位联动等工作机制,如何延续下来,也值得探索。宝山友谊路街道今年要加装24台电梯,依靠政策快速推进,也源于居民达成的共识。不少防疫志愿者变身加梯志愿者,在传授经验、说服邻居上很有一套,小区已形成了居民自治的好气象。
上海在常态化防疫中,社区这根“神经末梢”依然保持灵敏,从而让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循环系统:全周期管理多主体参与共治
日前,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里,举行了一场议事会。参会人员里,有黄金城道步行街管理方、律师、居民区干部、沿街社区业主、商户……而话题则主要围绕社区步行街管理水平提升展开。一条步行街的品质,与其管理者、沿街商户密切相关,为什么周边社区的居委会、居民一起跑来关心,甚至提出不少建议?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楼组、社区、街区,与个体居民的关联度往往逐步递减。然而,在上海许多街镇却纷纷出现了党建引领下的街区共治格局,居民走出楼栋,走出小区大门,到沿街商户那里串起门来。许多商家也开始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内外,形成一个互助互利、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系统。
由虹桥街道牵头的“黄金城道街区治理共同体”,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鲜活互动的社区有机体。黄金城道是古北国际社区知名度最高的街区商业街。去年底,吸纳了步行街沿线6个小区业委会、200余家商户以及古北集团共同参与的步行街共治委员会成立,几方围绕公共设施维护、垃圾分类投放、非机动车通行、文明养宠、公共活动秩序等领域展开街区治理的探索。
“一共6个小区,如果每个小区都出点钱或者商铺都出点钱的话,可以增加一些绿化、保安人员。出的资金有可能有多有少,这个要讨论。”这天议事会上,一位共治委员会成员就着重围绕筹措共治资金提出建议。黄金城道街区的各方不仅实实在在为共建家园着想,推动各项事务落地解决,彼此间的关系还充满着人情味。就在今年疫情期间,沿街的许多商铺都收到了共治委员会送上的复工礼物——防护用品;设计师服装店“猫小姐”在店门口设立了“爱心休息点”,供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喝茶、歇脚……社区内外,充斥着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设计师服装店“猫小姐”在店门口设立了“爱心休息点”,供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喝茶、歇脚。
如果把每个街区看作是城市中各自独立的微小循环系统,那么,社会交往、资源配置越充分,街区活力越旺盛,诸多内在的矛盾问题,也越容易在共商共治氛围下得到解决。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以“绿”为媒,居民、社区规划师、沿街商铺逐渐被紧紧拧成一股绳。
四平路上,工人新村破旧的围墙、杂乱的绿化曾一度让这里的街区失色。四平路街道充分发挥辖区内环同济资源优势,以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依托,开展广泛协商,掌握沿街百姓、社区居民的真正痛点,依托社区党建联建平台,最终将围墙退让、绿化提升通过自治的办法做成了。
在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更换和美化店招,也是通过街区共治完成的。在街道支持下,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上的91家店铺,正式组建成立愚园路商家联盟,17家商户代表被推选为理事单位,负责联盟日常运作。店招店牌更新改造,是联盟运作的第一个项目。联盟不但拟定了商家联盟店招店牌导则,募集了一笔自治金,还在街道帮助下,聘请到区绿化局专业人士、绿化专家等“把关人”,确保这份导则合规合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认为,上海正进入重塑社区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中最缺的、也最重要的,往往是社区里积极的行动者。只有把人变成利益相关者,才会激发他们行动起来。年初的疫情,就让普陀区的多元力量自发行动起来了。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支援社区一线,有钱捐钱,有人出人,有专业出智慧;在复工复产期,居村党建指导员和网格片区志愿者又走进楼宇园区,传授抗疫经验,助力安全复产。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基础上,普陀区进来又提出以“片区-居村-楼组”三级红色议事厅为载体,探索构建起全周期管理多主体参与的党建新格局。
城市大脑:智能化手段为管理者赋能
5月15日上午8:30,浦东城运中心“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大屏上,出现了一张图片以及这样一段文字:“杨高中路上的易初莲花超市的消防通道门打不开”。
此刻,文明巡查员小陆正在易初莲花超市附近巡查,发现问题后,他拿出手机打开“智慧创城”小程序,即刻将图文上报。小程序自动发送短信通知相关点位长,点位长迅速处置。8:32,超市物业人员到达现场,打开消防通道。
从发现问题、到处置解决,整个过程只花了短短2分钟,而这背后则是浦东城运中心的又一项创新探索: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借助智能化、全员化信息技术手段,将“智慧文明指挥调度系统+专项场景应用+市民巡访应用”结合在一起。三年前,浦东打造了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迄今已经设计了文明交通、生活垃圾处理、工地不文明施工、噪音扰民、街区管理、志愿者管理等50多个专项智能化场景应用,实现了城市设施、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等6大领域的智慧化管理。
作为“一网统管”主体推进部门和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理系统对应86个一级指标,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生健康等领域的22家单位共33个专题应用。
高效运行的背后,是政府城市治理的探索和创新。2月7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在上海全市率先上线“一网统管”防疫专页。在蓝色的大屏幕上,一个小区的在家观察人数、健康状况、重点地区来沪人数,沿街商铺防疫情况、建设工地状态等数据全部汇总。交叉比对后,哪些小区是重点小区一目了然,哪些办公楼的返沪白领集中增加,都一一呈现。
这种“好用”也延续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一网统管”城运系统正从1.0版向2.0版聚力攻坚提升。防台防汛监测、停电报修、红绿灯信号控制、社区防疫动态观察等,均利用线上数据流助力线下管理创新,让城市更智能,群众更受用。
同样,为了利用数据推动智能化和社区治理融合,上海研发的“社区云”去年底上线,目前已在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宝山、松江、崇明9个区的20多个街镇试点。在“社区治理”平台上,依托于市级数据库,社区内的房屋、组织机构、居民人口等信息一目了然,居委干部可以真正实现“一屏观社区”。在“居社互动”平台上,居民除了随时随地在线获取社区信息、解决身边事,还可以通过平台的“议事厅”功能参与社区建设,为小区发展建言献策。
眼下,“社区云”正在对接市级条线部门,包括民政、公安、卫健等13个委办局的22个信息系统,通过“专业系统”板块,实现“一键”跳转登录。预计到今年底,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都能应用“社区云”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
形同城市大脑的各级城市运行中心以及各类智能化手段,正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从而实现城市治理的民心导向。而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新情境:社区干部要善于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突如其来的舆情压力,努力成为社区“局域”空间的意见领袖,在网上网下同步发挥引领作用。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量大面广、内容庞杂,没有情怀干不了,没有能力干不成,没有担当干不好。
在专家看来,上海的城市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建引领之下,实现党建网、区域网、共治网、智能网相互贯通的“四网合一”,为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供新动能,从而实现城市的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唯有此,这个超大城市的有机生命体才能葆有健康,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标注图片由虹口区、长宁区、黄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