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仲富兰:真实的“精武会”远不只是电视剧里的“精武门”

思想汇 2020-06-07 06:3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仲富兰
真实的“精武会”是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的一项文化遗产。

【编者按】提到精武会,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港剧塑造的“精武门”。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精武会”远不是电视里描述的那样只会“打打杀杀”。在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看来,精武会是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的一项文化遗产。精武会诞生在上海,活跃于世界各地,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体育与武术的范畴,是上海一项不可多得的主题文化。以下是他在华东师大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应用研究中心的演讲


最近,全世界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音。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用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毒标题——“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了”。这篇文章挑衅意味很浓,种族偏见蛮横。1909年,有个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上海虹口亚波罗影戏院,也曾经发出过同样的叫嚣,狂妄地称中国是“病夫之国”,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当时上海的一批爱国志士义愤填膺,他们出资出力,聘请河北武术家霍元甲携徒来沪,欲与奥皮音在张园打擂比武、对阵较量。我今天的演讲就从这件事说起,谈谈“精武文化”“精武精神”。

“爱国”是精武文化的灵魂

20世纪初年,中国正处于风雨如磐、积贫积弱的时代,在那个饱受屈辱的年代,英国大力士奥皮音的口出狂言,却激发了当时中国人捍卫民族尊严的行动——

当时人还在河北的霍元甲接到邀请,便携其徒刘振声于1909年3月赶到上海,并在陈公哲及译员陪同下,找奥皮音商谈比武事宜,奥皮音认定用西方人的规则,霍元甲则是抱定中国人的方式,最后议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于地分胜负”。于是,发起人开始筹措资金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张氏味莼园(张园)内搭建了“高四尺,宽广二十尺”的擂台。这就是发生在上海具有传奇色彩的“张园比武”,但这场轰动上海的擂台赛最终以奥皮音爽约而告终。此消息在当时上海报界舆论中不胫而走,中国人扬眉吐气,后来在民间越传越神奇。而这件事也成为精武会成立的重要引线之一。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内的霍元甲雕像。

当时的同盟会成员陈其美等人决定创办中国精武体操学校(上海精武体育会前身),由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任武术总教练,主持日常技击训练并习军事。1910年6月以霍元甲的名义,在《时报》刊登建会招生广告,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正式成立中国精武体操会,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正当霍元甲主持精武体操会精心培养骨干,以图大展伟业之时,却不幸英年早逝。霍元甲的突然逝世,使精武体操会失去了支柱,会务一度出现停顿。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一大批志士能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他们的支持下,1912年,精武体操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今静安区民德路南端跨越铁路至浙江北路处);1915年,精武体操会在王家宅的会馆因台风毁损,陈公哲捐出倍开尔路(今惠民路) 73号作为馆舍。1916年,中国精武体操会正式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并于同年年底迎来了孙中山的视察。1919年孙中山再次来到精武体育会,并为其题词“尚武精神”,还应邀撰写了《精武本纪》的序言,足见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对精武体育会和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视。

如今,很多人对精武会的印象往往是港剧塑造的“精武门”,好像精武会里的人都是一些打打杀杀的武夫。其实,真实的“精武会”是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的一项文化遗产。其中,贯穿始终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精武”二字中,所谓“精”,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就如同后来一首歌所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力雪国耻,扬我国威,这就是精武精神文化内涵之精髓。所谓“武”,指的是一种物质力量。精武精神是那时的上海在民族危难的重要时刻,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擎起的一面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国威的旗帜。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中的两句名言,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支撑精武会的中坚力量是同盟会在上海的主要成员。作为精武会创始人之一的陈公哲毕业于复旦大学,他坦言:“公哲虽曾受维新、革命学说之熏陶,而以爱国为心。”他说:“当时中国民族,有以‘东亚病夫’之诮。余尝考其所至之由,夫每个民众身体之不健全,亦即全体民族之不健全,欲泄此耻,厥为提倡国民体育耳。盖无体育不足以强身,无体育不足以强民。”长期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董事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经理简琴石(1888-1950),他是企业家,还是民国艺坛上卓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家,同盟会早期骨干成员谭延闿在广州任职期间,就借用简琴石在广州的私宅“简园”作为临时公馆。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拜访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在精武会中,也不乏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延年(1898-1927年),他是陈独秀长子。1915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8年12月,加入上海精武体育会,会员编号696;1919年12月下旬,与弟弟陈乔年受上海精武体育会会长霍守华资助赴法国勤工俭学。

精武会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进步人士。比如,1919年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会长的朱庆澜将军(1874-1941)。1933年初,朱庆澜以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多次奔赴热河前线。1934年夏,由朱庆澜及其好友马德建、司徒逸民、龚毓珂等集资创建的中国电通影片公司成立,共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四部享有盛名的影片。特别是朱庆澜出资赞助拍摄的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其主题歌集合了田汉与聂耳两位大家作词作曲,本来影片中的主题歌并没有确定歌名,只是写了“进行曲”三个字,朱庆澜将它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不朽的歌曲如今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那个年代,一大批聚集在上海的知识分子,怀着救国的梦想,做着各种改造国民性的努力,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炽热的爱国情怀,“……萃群众于一堂,互相观摩,互相砥砺……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斯即精武之大希望也,亦即精武之真精神也。”精武文化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的。许多成员同时是爱国实业家,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分别有自己经营的公司,故有“精武三公司”之说,他们身体力行,砸锅卖铁,拿出家财,赞襄精武事业,表现出重义轻利,重权利更重义务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精武会的宗旨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而“爱国”是精武会的灵魂。

“五特使,下南洋”传播精武文化

1916年,精武体操会更名为精武体育会,这个事件在精武会史上是一道分水岭。精武会组织在发展壮大,并且也日益走上正轨,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仅长江、珠江流域遍布精武体育会会员的足迹,而且精武会主动外出,对接世界,强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体魄,团结世界各地的武者与当地民众,带去了中国人满满的正能量。

20世纪最初的10年,古老的中国所遭逢的乃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所谓“数千年所未有”者,就是指近代中国的双重困境:非但在实力上打不过西方列强,而且面对蒸蒸日上的西方文明,“道理”上也缺乏话语权,这乃是中国文明自周秦奠基成熟以来,从未遭遇过的全面之挑战。精武文化振聋发聩,起振精神,抗御外侮,成为那一时期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1916年,精武体育会正式成立后,总部设在上海,但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国不少地方也陆续创设了分会。1918年,精武体育会的主要创始成员之一的陈公哲等人,应武汉各界人士邀请,赴湖北武汉考察,陈公哲在各个场合详细阐述了精武体育会的宗旨和发展情况,还在有条件的场所连续几天放映了关于精武体育会的宣传影片,是年7月精武体育会汉口分会在武汉各界的万众期待之下正式成立。第二年4月陈公哲等人又将精武精神带到了广州,与广州国民革命军司令李福林、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省长朱庆澜、著名律师卢兴源、商报社长罗啸璈等人共同组建了精武体育会广州分会。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920年8月17日,上海精武体育会特派陈公哲、罗啸璈、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五人出访南洋,史称“五特使下南洋”。他们带着《精武本纪》、精武章程等书,以及精武自拍的影片,先后到访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五特使”在南洋大力推广国术及现代体育,还深入学校工厂演讲、传授国术、播放精武电影,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此次行程历时73天,先后访问四国九城,通过出色的宣传,将精武精神传遍南洋。之后,南洋各地的精武会纷纷建立。由于当时广州与香港联系密切,且广州分会中的多人经常秘密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所以1922年香港有识之士在铜锣湾的一栋小楼里也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分会,成立当年,香港大学、拔萃书院、皇仁书院等多所院校闻讯后纷纷发出邀请,请分会派员前往教授武术或自卫技能。香港分会的成立无形中加强了精武体育会的宣传工作,从1925年至1928年,汕头、厦门、南昌、顺庆、涪陵、嘉兴、无锡等地相继创设了精武体育会分会。

“五特使下南洋”,通过畅叙友情、加强合作、建立分会等合作机制,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精武体育会的组织,这是百年前的一次人民外交,彰显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特色,也传播了南洋诸国的历史、风俗,加深了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百年前海派文化的一次大整合

精武会复兴、推广、发展中华武术的目的在于爱我中华,振兴民族,这种爱国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反映在会务工作的各项实践中。我想讲两个小故事:

1919年夏天,一位神秘人物来到上海精武体育会,他二话不说,交给陈公哲一口大箱子便悄然转身离去。箱中附有信函一封,书曰:“精武能为社会谋幸福而无权利思想,故以此三万银元为赠。愿执事扩而充之,以期造福全国。”陈公哲读信之后,为之动容,慨然建言:“隐名氏捐此三万银元,乃期吾精武造福全国,我们切不可只为精武体育会着想。上海租界内有一外滩公园,门口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此乃我华夏同胞的奇耻大辱,用此笔资金来建造一座‘精武公园’,以扬我华人志气。”精武会主事共议精武新会址之事,上海精武体育会用三万银元购得倍开尔路精武会舍旁十余亩空地,1920年初春,精武公园正式落成,与租界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招牌截然相反,落成后的精武公园门口赫然写道:“凡属人类苟能守文明通则者,咸准入园游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精武公园建成后,陈公哲将其夫人卢雪英女士的三十两金银首饰熔铸于铜,铸成了一口黄钟悬于精武公园内,目的在于“唤醒黄魂,注重武术”,强我国人之体魄。这种拳拳报国的热忱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1922年,由陈公哲在上海虹口横浜桥的福德里觅得空地一块,建造精武中央大会堂(即今上海精武总会所在地),1923年7月迁入办公。中央大会堂中为堂座可作运动场,后为楼座,全堂上下可放八百座位,并有办公室、藏书室。

精武体育会之所以能如此受人瞩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事者大抵都是上海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学贯中西,深谋远虑,深知“无武不能强壮,无文不能行远”,“‘乃武乃文,唯精唯一’谓之‘精武’”,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运动会,在每次运动会结束之后,必定会迎来一次会员激增的高潮。

精武会消除门户之见,融合众家之长,为复兴、推广、发展中华武术不遗余力。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在一百多年前就引进了西方的理事会制度。历来的武馆都是师傅带徒弟,人身依附关系甚浓,矛盾纠葛理也理不清,精武会废除了传统的师傅与徒弟的旧式关系,而采取了新式学校的师生关系。中国武术的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由来已久。各派学习拳术者,每欲一显身手,好勇斗狠,时有死伤,门徒有隙,累及全家,拳术日渐被视为下流末技。为此,精武体育会的组织形式也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倡导的“我之拳头不许加在同胞身上”之口号,影响所及,万众风从。

据1924年重订的国术总目所称,“精武”传播的武路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各派的代表拳术,仅黄河流域派就有独习拳术69种,对手类拳术19种,独习兵器56种,对手兵器36种,空手入白刃类6 种。据《精武本纪》记载:“本会教员,各派俱备,惟初级科目有规定,以正始基,初级科目共十种,潭腿、工力拳、接潭腰、八卦刀、五虎枪、大战拳、套拳、群羊棍、单刀、串枪,必熟悉此十种,方及他技。”这就是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

除教授武术外,精武会还设有音乐部、戏剧部、摄影部、兵操部等,各部均有主持者与指导者。张大千为《精武画报》题签,徐悲鸿为“精武潭腿”作画,上海滩一大批知名艺术名家均为精武会献计出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百年前海派文化的一次大整合。精武运动会通过强大的宣传、会员的示范,向国人展示了“弱者以强、病者以起”的精武风采,极大引起了国人的习武热忱。为将精武精神以文字形式更加广泛进行传播,精武体育会集中会员中的能文之士岀资编辑出版了《精武外传》《精武本纪》等数十种武术类书籍。据相关资料显示,精武会出版的书目有44种,其中书籍31种,杂志7种,特刊6种。此外很多分会也自行编辑出版了多部武术专著或期刊。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传承发展“精武文化”

如今,上海“精武文化”已经走过了整整110年的历程。伴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文化兴国”战略的实施,精武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品牌。

▽今天位于四川北路1702弄30号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中国的“精武文化”因其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保家卫国的实战技能,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民间也涌起了一股尚武与习武的热潮。2013年3月22日,一段三分钟的少林功夫表演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举行,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时伸出大拇指为中国武术“点赞”。2014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特警学员训练时,鼓励战士上搏击擂台,参加搏击比赛以检验实战能力,体现出总书记弘扬尚武精神的决心。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军队要“精武强能”,苦练实战本领。国家领导人对武术的喜爱和重视,使得社会上尚武之风开始盛行。首先是武术段位制被写入《全民健身计划》,中国武术变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其次是让“武术进校园”,掀起了一股学生习武的热潮,同时也为中国武术培养了很多后备人才;各地举行各类搏击武术交流,对普及武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都可以视为“尚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遗“精武武术”的重要承载平台,在我国近代民间体育史上,精武会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个民间体育组织,在国内遍地开花,在海外许多国家开枝散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精武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武艺与西方体育的概念和内容有机结合,“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以及“乃文乃武 唯精唯一”的尚武修文精神,构成精武的文化内涵,它超越了武术的各个门派,对于提振近现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武会诞生在上海,活跃于世界各地,如今全球范围内已经有8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精武会组织。“精武文化”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体育与武术,超越了民族与种族,是上海一项不可多得的城市主题文化品牌。因为“精武”,近世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擎起了一面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国威的旗帜!因为“精武”,在上海城市文化资源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靓丽篇章!更是因为“精武”,强健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体魄。当前上海各方应形成共识,转变观念,凭借精武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在坚持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下,让精武文化的金字招牌在世界舞台上放射出新的光芒。


【思想者小传】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为华东师大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已出版《上海六千年》(三卷本)《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服饰、饮食、民居》(四卷本)等多部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竺钢 摄
文内图:王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