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代同堂永安里44号,面对“周恩来上海革命生涯地图”大中学生一探究竟

教育在线 2020-05-03 14:1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她的父亲、周总理的堂侄周尔鎏,在书中从家族历史与自身经历的角度追忆总理当年革命生涯的真情实意。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永安里44号,是文保单位“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沪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最重要的庇护所之一。

面对叛党之徒和国民党特务,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周氏家族寄寓同一屋檐下,从关心小辈周尔鎏的婚姻生活,到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团聚,这些故事让当代学子体悟着周家艰苦朴素的家风和身为开国总理的不易……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侄孙女,周蓉女士带着《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走进上海校园与师生分享。此书的现实背景正是“永安里44号”,她的父亲、周总理的堂侄周尔鎏,在书中从家族历史与自身经历的角度追忆总理当年革命生涯的真情实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1931年居住在永安里44号的,是来自江苏淮安的一个大家庭。当家人是周恩霔夫妇及其2岁幼子周尔鎏。而之前,先后在此居住的,还有周恩霔的父母周贻康夫妇,以及周贻康的堂弟——周贻能夫妇。

这两家“贻字辈”,分属周氏家族中的二房和七房,所以作为孙辈的周尔鎏称周贻能为七爷爷。而这个“七爷爷”的儿子正是周恩来,于是周尔鎏长大后就叫周恩来“七爸”。对于老宅曾经三代同堂的艰难时世,周恩来后来多次对周尔鎏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当时的情景是“休戚相关、生死共同、内紧外松、其乐融融”。

运用老旧照片、珍藏家书、珍贵史料和故事案例,周蓉分享了家里三代人的书信往来以及重大活动亲历者留下来的宝贵资料,生动直观帮助同学们走近周总理,走近一代伟人。在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沪上高校首家周恩来学习社也同步在以师范生为主体的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设立,并以专项基金支持学习社建设,弘扬恩来精神、践行爱国主义。

与此同时,以永安里44号为一大地标,“周恩来上海革命生涯地图”大中学一体化实践项目也正式启动。从主题讲座、读书观影到展览参观等,这一体验式学研项目让青少年学生一起“按图索骥”一探究竟。当天,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与上海市光明中学“周恩来班”结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展社会实践、互建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大手牵小手”等,推动大中学生共同成长。

“我想引用周恩来总理在1917年所写的一首赠友诗,来表达两校的相遇,”光明中学团委书记赵程斌表示,“绝不是偶然,而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选择共同的责任而同甘共苦。”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希望未来教师们以学习社为载体,将爱国作为永恒主题。书院将对标新师范要求,融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作为周恩来学习社的成员,2019级数学专业本科生胡思睿和2019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李晓听了总理最亲身边人的讲述,看着那一封封长辈晚辈之间的家信,也见到周总理从国外给长辈寄的朴实礼物等,“刹那回首间,仿佛周总理还是当年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血青年,永远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榜样!”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内图来源:上观新闻资料图片、华东师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