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众所周知,不良生活方式正在“蚕食”人类健康。
过去四个月,防控新冠病毒疫情之外,上海在公共卫生领域还做了一件大事——筛选、列出50条影响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让市民投票、专家认证,从医学和社会科学出发,多维度寻找其中影响上海人健康的那个“最大减数”。
今天,结果公布。“久坐不动”位列首位。同步发表的一般人群、青少年、老年人、职业人群等分类数据“榜单”中,排名令人意外。
“久坐不动”位居各分类榜单前列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类死因中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占2/3。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久坐不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日渐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只要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病”完全可防可控。今年8月,作为我国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的“第一方案”,《健康上海行动》出台,以“健康上海,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理念,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为第一行动,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去年12月开始,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携手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共同开展“影响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社会调查,对上海市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大摸底”。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发布调查结果。
一般人群的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分别是:“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
青少年不良生活方式中,投票排名第一位的是“经常吃油炸、烧烤食品”,占80%;此外,常喝含糖饮料、常吃外卖、零食点心代替正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有较高票数,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增加胃肠道炎症、肥胖等风险。
而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民众投票排名第一位是“经常吃腌制食品、贮存不当的隔夜饭菜”,占77%。专家表示,腌制品中存在大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吃隔夜菜同样危害健康,烹调处理后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在3-4小时后明显回升。
此外,“烧菜过量添加食盐、酱油和糖”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饮食习惯问题,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如咸菜、味精等摄入盐的量。食盐量过多,容易导致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及支气管炎等发生。
寻找不良生活习惯“人群差别”
上海交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认为,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久坐不动,位列了一般人群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首位,并且在青少年、职业人群和老年人这三类群体中都较为常见。在她看来,每天坐着6小时以上,可以作为“久坐”的一个划分标准。对不同群体提出合理的健康建议,尤其是运动的建议,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群体久坐的原因和他的实际生活状况。
首先说青少年的群体,其缺乏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课外活动的时间。对于职业人群,一方面工作繁忙和工作压力减少了健身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也成为职业人群缺乏锻炼的主要原因。而对老年人来说,往往因为出行不便,或者居住小区里缺乏合适的适合他的运动场所器件,增加了外出锻炼的难度。
结合不同人群的久坐的成因,王慧教授建议,对于青少年,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平衡学生的学习和户外的活动时间。青少年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是优秀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应该督促学生利用课间10分钟到户外进行活动,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课,更加良好地平衡学习和身体健康。
对于职业人群,如果因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时间来健身,不妨将身体锻炼的时间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例如在工作间隙可以上下楼梯,每工作一个小时可以起身倒水,或者短时外出步行、在工位上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对于老年人,不建议选择剧烈的健身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选择饭后散步、慢跑以及太极拳和保健操等等较为柔和的身体锻炼方式。
同时,在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方面,也应加以重视。不健康、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在各个年龄人群中十分常见。她建议,健康均衡的饮食应该结合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保证食物多样化,每日均衡摄入蔬菜、水果、肉、蛋、奶、豆类和坚果等食物。
此外,应该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少吃高盐、高糖和油炸食品,合理控制糖、油、盐的摄入量。一般来讲,成年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每天旅游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25~30克,控制增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能控制在25克以下。
上海近年来在“吸烟”、“健身”领域指标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上海健康医学院每年发布一份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以5个维度47个指标,从宏观及微观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对比此次调查研究,上海在“吸烟”、“健身”领域指标进步。
“我个人认为,吸烟这个方面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黄钢说,实际上,上海的整个吸烟的人群,无论从数量还是比例上都在不断下降。从去年开始,上海市民的成人吸烟率已降到20%以内,在我们国家各省一级地区率先“跌破”20%。
另一方面,运动的增加,在上海市民人群中也相当明显。除了健康理念的提升以外,城市治理中在这一方面给予硬件保障同样关键。目前,本市大型健身步道已经超过1000条。
专家指出,此次调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市民加强自我健康教育、自我健康管理。未来将结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及深度挖掘。
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保身家”
许多人注意到,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人群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如戴口罩、勤洗手、多喝水等。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身家”?卫生管理专家提出建议。
吴立明表示,如果说医疗救治是手段,疾病防控流调是手段,那么,健康科普、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养成也是重要的防控机制。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一系列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坚持,同样是防控疫情的法宝。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是值得提倡的健康卫生习惯。
“我想,包括公筷公勺的倡导等,都值得在今后长期进行倡导,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提升公众卫生观念,培养良好习惯,”吴立明说。据悉,上海关于公筷公勺使用的地方餐饮标准将于近期推出,其中包括餐饮场所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公叉勺的使用等。“我们希望给出更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更好的推进这件事,”他说。
链接: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减数”,你有几条?
影响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20条)
1、三餐饮食无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
2、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
3、偏食习惯,每天摄入食物品种过少;
4、烧菜过量添加食盐、酱油和糖;
5、经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
6、常常喝含糖饮料;
7、每天喝水少,口渴才喝水;
8、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
9、吸烟;
10、过量饮酒;
11、焦虑或精神紧张并且未有效舒缓;
12、缺乏社会活动和人际沟通交往;
13、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电脑、手机、游戏机等);
14、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
15、健康意识淡漠,不重视体检;
16、有病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服药;
17、盲目食用保健品,用保健品代替药品;
18、轻信网络传言;
19、随地吐痰,打喷嚏时不遮掩口鼻;
20、染发、烫发次数过多。
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10条)
1、经常吃油炸、烧烤食品;
2、三餐饮食无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
3、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
4、常常喝含糖饮料;
5、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
6、吸烟;
7、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电脑、手机、游戏机等);
8、不注意用眼卫生;
9、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
10、染发、烫发次数过多。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10条)
1、烧菜过量添加食盐、酱油和糖;
2、经常吃腌制食品、贮存不当的隔夜饭菜;
3、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
4、吸烟;
5、过量饮酒;
6、轻信网络传言;
7、长时间看电视、打牌、玩麻将;
8、健康意识淡漠,不重视体检;
9、有病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服药;
10、盲目食用保健品,用保健品代替药品。
附件四:
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10条)
1、三餐饮食无规律,经常不吃早餐、吃外卖、深夜餐食;
2、盲目靠代餐减重,不吃主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
3、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
4、吸烟;
5、过量饮酒;
6、缺乏社会活动和人际沟通交往;
7、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
8、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电脑、手机、游戏机等);
9、有病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服药;
10、染发、烫发次数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