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科创新蓝海①疫情之下,这家成立仅5年的机器人企业正谋划扩大生产基地

创新之城 2020-03-27 10:1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已恢复到春节前的产能,订单量同比增加了10倍

从2月底全面复工至今,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恢复到春节前的产能,订单量同比增加了10倍。

2个多月来,在全国各地200余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钛米生产的数百台消毒、隔离病房服务和医疗物资管理机器人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当下,针对消毒机器人需求量激增的情况,这家成立仅5年的企业正谋划扩大机器人生产基地。

长相有点“憨”,可识别医院内部整体环境

2015年钛米创立之初,就瞄准了“医疗机器人”这一方向。公司创始人潘晶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专业就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方向是机器人产品。2006年,他就职于一家为高端科研提供机器人控制器和控制方法的企业,做了9年研发部经理和3年市场部经理后,由于看好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前景,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医疗场景对于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很高,既然决定创业,我和团队想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武汉协和医院手术室里的钛米机器人


身高1米多、可自主导航避障的智能消毒机器人,集成了紫外线消毒、等离子空气过滤、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等多种消毒方式,自主消毒的效率是人工消毒模式的6倍,5分钟可以消毒30个平方米。别看其长相有点“憨”,它可以识别医院内部的整体环境,给出一个消毒路径的解决方案。“在实验阶段,即使对于最难杀灭的芽孢和其他多重耐药菌,消毒机器人也能做到99.9999%的杀灭效果。”潘晶介绍。

除了消毒机器人,钛米还推出了发热初筛、病房服务和医疗物资管理机器人。发热初筛机器人,通过额温枪先测量体温,再通过标准化问卷,对检测者的不适症状、接触史等进行全面筛查。对于疑似患者,则进行人脸信息采集和建档;隔离病房服务机器人,可代替医护人员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脉搏,以及发放药品。机器人可在病房内自主导航,方便医生在后端实时查看患者情况;医疗物资管理机器人,则用于向门急诊及隔离病房配送消毒液、口罩、护目镜等无菌物品以及药品等物资,同时提供物资追溯信息系统。

坚持生产,直到用尽库存的最后一个零部件

疫情之前,钛米的医疗机器人产品已经进入130多家三甲医院落地使用,销售额每年以50%的速度稳步递增。疫情突来加速了需求,钛米也抓住了机遇。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的钛米机器人


早在1月20日,钛米就将第一批智能消毒机器人运至武汉的多家医院。当时临近除夕,很多物流公司员工都回家过年了,钛米想方设法包了一辆货车直驱武汉。凌晨到达后,为让消毒机器人尽快“上岗”,工程师们又马不停蹄地安装、调试。

“在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前,消毒的工作强度非同一般,现在只要设定好程序,机器人可以自动消毒,没电了还会自己去找充电桩,不仅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也把医护人员真正还给了病人,可以治疗更多的病人。”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崔军凯医生,对此深有感慨。

为了给武汉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援,钛米第一时间组建了应急行动小组。由于疫情期间很多机器人零部件厂家停产,给钛米的供货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只能实现部分产能,他们坚持生产,直到把库存的最后一个零部件用尽,再将原来借给张江园区作为展示的10台机器人也“召”了回来。

“零部件供货问题后经市经信委等部门多方协调,逐步恢复了供应链,对此我们十分感谢。”潘晶说

消毒机器人的每月产能已达450台

2月底全面复工以来,钛米的研发部门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进行了产品升级迭代,以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最佳消毒模式。生产基地加班追赶受疫情影响的生产进度,消毒机器人的每月产能已达450台。“我们正考虑增加产能,扩大机器人生产基地。”潘晶说。

在他看来,消毒机器人、病房服务机器人、医疗物资管理机器人等在未来的公共卫生领域将大有用途。以手术室物流机器人为例,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每天至少有百余场手术,为了拿取临时手术用品,护士需多次往返手术室和库房之间,手术有时也不得不中断。根据测算,一台物流机器人可以帮助4名手术室护士工作,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潘晶认为,富有前瞻性的企业可以定义和挖掘未来的市场需求,比如大屏幕手机在多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尽管医疗机器人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仍然需要政府对于新技术的认可和助推,才能实现医疗机器人的更广泛应用和国产化。”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内文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