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上海机场的“突击队员”,他们是灵魂“转运人”,是现场“开心果”

前沿风 2020-03-09 06:1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全过程一个不漏,结好一个真正的“闭环”,这些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人们,正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可靠的安全屏障。

晚上7点15分,浦东新区区委党校8号楼一楼大厅,灯光格外明亮。吕华花了10分钟时间,穿上了蓝色防护服,戴上了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再把N95口罩按照鼻梁、面颊、下巴的顺序,仔仔细细地整理了一遍,确保紧贴脸部,不留一点缝隙。

做完这一切,他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眼身边的小伙伴,大家都在忙着穿戴,气氛略显紧张。“我小时候只有尿布,没有尿片,没想到快退休了,人生第一次穿上了纸尿裤。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小孩一穿尿片就哭,这东西又沉又闷,真的不舒服。”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厅里的灯光仿佛也更亮了。

40分钟后,吕华和他的队友们坐车来到浦东机场T2航站楼。从此刻起,到第二天上午8点,他们将一直驻守在这里,随时准备接送从疫情严重地区入境的旅客,为上海守护住“城市安全”的闭环。


右1为吕华。


灵魂“转运人”   

从事志愿服务,吕华是一名“老兵”。早在上海世博会那年,他就被评为全国十佳志愿者,至今在网上,还能搜到有关他的种种事迹。

十年后的今天,“老兵”不老,更未远去。3月5日,正在浦东新区政协办公室处理手头工作的吕华,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要求他在当天晚上5点前赶到新区党校封闭隔离点集合,准备成为浦东新区第一批驻守机场的工作人员。此时,新冠肺炎病毒在境外快速蔓延,全球病例首次突破了10万,作为全球化程度颇高的超大城市,上海口岸面临着巨大的疫情输入风险。

距离5点,只有两个小时。老吕把手边正在做的工作转交给同事,随后,他赶回家,拿上了换洗衣物,给在部队服役的爱人打了一个电话。对话非常简单爽气,很符合老吕家的风格。“喂,我要去支援浦东机场了,可能半个月、一个月回不来,你不要担心。”“小心防护,注意安全,你是老志愿者了,队伍里的小同志,要多照顾他们。”“知道了,放心吧。”

几十年朝夕相处,爱人最了解吕华的性格,他到哪里,都会是一个热心的“老大哥”。果不其然,在第一次现场驻守时,吕华就发现了一点“异常”:因为任务来得急,一些90后小伙伴还没有和家人充分沟通,等到了现场,家里人打来电话,才知道工作的特殊性,一下子电话两头都“爆”了。电话那里,父母着急担心得哭,电话这里,一些女孩子越听越紧张,也跟着一起哭,场面相当“壮观”。

此时,幸亏有老吕挺身而出。他找年轻人谈心,告诉他们机场驻守虽然有危险性,但只要做好防护,一切小心,就不会有事。“如果出现特别情况,遇到发烧的旅客,我们约好,60后的老同志冲到前面,年轻人先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有时候,老吕还会故意讲些笑话,缓和一下团队气氛;有时候,老吕又变得特别“婆妈”。日班驻守时,队员们为了节省防护服,很多人会一整天不吃不喝,到了晚上回到党校隔离居住点,很多人又因为太累,不想吃东西。此时,老吕会特别着急,叮嘱年轻人一定要吃好睡好,“我们不能非战斗减员,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第二天上晚班,吕华就带上了几根香蕉,悄悄地塞给了年轻人。

在机场,驻守人员被分为两拨,一拨负责旅客信息登记,另一拨负责接送,他们称自己为“转运人”,吕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老吕特别喜欢在转运旅客时聊天。“小伙子,你在意大利留学吗?学的什么专业啊?”“意大利怎么样啊?他们那里都戴口罩吗?”“什么,一个口罩要卖10欧元?我跟你说,我们上海这里的口罩可以网上预约买,不是很贵。”

就在这样的闲聊中,原本尴尬的转运路途仿佛变得轻快了许多。一些在机场等待了数小时的旅客,本来憋着一肚子气,心里还窝着对隔离措施的种种不解和不满,此时也放轻松了些。“吕老师,我跟你说,还是中国好,在国外,我们都没人管!”

“工作做得越细,就越能得到理解,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我们驻守在机场,就是保卫上海,保卫上海人民,也是在保卫中国的形象。”吕华说,做“转运人”,他是认真的。


机场“开心果”

吕华抵达浦东机场的时候,王畅刚刚结束一整天的驻守。她抬眼看了一下星空,春夜的上海特别美丽,风也很柔和。

王畅这天很开心,因为她做了一件得意的事。上午6点多起床,吃早饭,7点多穿戴好所有装备,8点准时赶到浦东机场T1航站楼,投入到一天的“战斗”中去。但稍有不同的是,这天她们领到了一套白色的防护服,这给王畅带去了“创作空间”。

在等待航班落地的间歇,王畅在每位队友的防护服上写上了名字,还配了不同的卡通画:害羞的向日葵,头上扎着个漂亮的蝴蝶结;小白兔的身上写着“加油”两字;萌萌的小猪展开双臂,好像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在上海16个区的集中驻守区内,浦东驻守人员因此变得分外亮眼,队友们也很高兴,纷纷找人拍下了自己靓丽的背影。

爱笑的王畅笑得更甜了。“知道吗,这能鼓舞士气。大家一起加油,我们就能把驻守任务完成好。”即使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她那春风化雨般爽朗的笑意。

王畅是队里出了名的“开心果”,这位出生在山东胜利油田的“准90后”,有着北方人的直爽和乐观,说不到两句话,就忍不住笑出声。她经常和人打招呼,“有空到我们胜利油田去玩啊,我们东营一个确诊病例都没有,安全得很!”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王畅现在应该在浦东党校埋头工作。作为经济与社会教研部的一名青年教师,她还在母校上外深造博士学位,要做、想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不过如今,王畅只想做好一件事:作为首批突击队员,驻守在浦东机场,守好入境“第一关”。

3月5日晚11点,王畅接到学校的紧急通知,第二天一早带好换洗衣服到单位待命,而具体的工作内容,当时还不得而知。尽管如此,在“浦东党校赴机场抗击疫情群”里,她写下的第一句话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3月6日,王畅第一次来到浦东机场驻守,当天T1驻守点共登记了12名入境人员,其中来自日本的人员有9名。晚11点左右,一对日本父子被机场工作人员引领到驻点,他们看不懂登记表格上的中文信息,手舞足蹈地向民警比划着,民警一头雾水。王畅当即走上前,用熟练地英语询问他们的航班信息,目的地与私家车接送情况,得知他们有人在停车场等候接机,当即拨通了司机的电话,问清楚了车牌号、停车地点等信息,另一名志愿者根据登记好的信息,将旅客陪送到私家车停车处后,核实拍照并返还护照,同时第一时间与其所住地的街镇分管领导联系,让社区做好接收准备。此后,T1驻点的外籍人士翻译沟通,便成了王畅的主要工作内容。

平日里,王畅的爱好特别多,弹吉他、唱歌、书法,在晚会上做主持人,都是她拿手的。这种性格在与旅客的沟通中恰好派上了用处。“旅客里有哭的、有笑的、有闹的,面对各种情绪,我们照单全收,在交流中打开心扉,在相处中互相理解。”王畅说,有一天凌晨12点,一位年轻女士到登记台的时候,手机已经没电,联系不上家人。在工作人员准备登记她个人信息的时候,她情绪崩溃嘶吼着,“干嘛啦你们,还让不让人回家了,手机都被耗到没电,干嘛啦!”王畅当即跟她讲,“不要急,不要急,我们现在就回家了,登记好了咱就走。”说着还请她入座,另一位同事也拿出充电宝给她手机充电。慢慢地,旅客的情绪平复下来,登记和运送工作也做得很顺利。

对王畅来说,现在唯一遗憾的是,当时接到任务太急了,她没有带上尤克里里,否则隔离居住时,她可以弹几首曲子,让自己放松,也让大家多一份轻松。


全过程一个不漏

吕华和王畅,是许许多多驻守在机场的浦东工作人员的代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吕华和王畅加入这支队伍。

3月5日,按照市防控指挥部要求,浦东新区连夜制定工作方案,于3月6日下午2点全面启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专车专人接送需居家隔离的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工作,包括浦东机场两个航站楼、虹桥机场一个航站楼。至3月7日晚,已有来自区委宣传部、区规资局、区民政局、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人保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委党校等委办局共三批112人实战上岗。

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关键是无缝衔接形成闭环管理。对于原计划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居家隔离的入境人员,浦东一律安排专车、专人集中接送,直接护送到家。对于有私家车接送的居家隔离入境人员,工作人员必须登记接送人员姓名、证件号、联系方式、车牌号及目的地,并陪同入境人员至机场指定接客区域,核实无误后,才允许入境人员乘车返回已经登记的目的地。同时,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居住地街镇确认反馈人员到家信息。  

与此同时,在浦东各个街镇,数以千计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对接机场信息,做好相关旅客的接收和服务工作。3月6日,浦东洋泾街道中大居民区得知将有两位居民由日本回沪,随即启动了相关预案。当晚8点30分,两名人员告知街道正在机场,接受专业部门的疫情评估,期间居委与其始终保持联系。凌晨4点40分,两人完成评估,从机场乘坐专车,前往中大居民区,此时中大居民区书记党总支书记李秀勤和社工已经值守准备了整整一夜。

全过程一个不漏,结好一个真正的“闭环”,这些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人们,正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可靠的安全屏障。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