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到宁波市援鄂医疗队队员;从铁路上海站疫情防控大学生志愿者,到在家乡捐献防疫物资的退伍学生兵——他们几个,不论是校友还是学子,都在战“疫”日志上写下了一个共同的校名。
今天3月5日“学雷锋日”,上海建桥学院坚持连续第15年评选和表彰全校最高荣誉——“雷锋奖”。作为沪上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之一,面对校园中心的雷锋雕像,学校以“云大会”方式,通过网络将850余枚雷锋奖的金、银、铜奖章“颁发”给优秀师生个人以及班集体。
其中,不少雷锋奖获得者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入学雷锋应急志愿服务或“立足岗位学雷锋”等活动,用最美“锋范”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校友“提名人”,从前线发声】
“大家好,我是建桥学院15届毕业生诸玫琳,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在雷锋日来临之际,希望所有学子铭记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作为雷锋奖“提名者”,诸玫琳通过远程视频告诉学弟学妹们。
护理专业毕业的诸玫琳参加工作后,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此次疫情中,接到医院组建医疗队的通知,诸玫琳第一时间在ICU工作群里主动请缨,作为上海首批队员驰援武汉。“我就是天选之子!”因为,她说“我比别人更少牵挂,又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是前往一线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尽管雷锋奖按传统仅面向在校师生颁发,但校友的“雷锋之举”依然与之共勉、彼此激励。比诸玫琳晚一届毕业,建桥护理专业2016届校友华柳,则是宁波市援鄂医疗队队员。
来到疫区隔离病房照顾患者时,这位男护士总是尽可能多做一些。面对一位年过花甲连翻身都困难的老太太,华柳贴心地给老奶奶喂水,帮助她翻身,为她更换尿不湿。每隔30分钟就去查看一下情况。久而久之,老奶奶一看到他来了就会跟他招招手。
“我是我们组里唯一的男生,我力气大,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在雷锋奖颁奖的“云端”,他硬气地强调,“我是一名男护士,更是一名党员。”
【师生当选者,加入一线站队】
可以说,“志愿”是志愿者的习惯。由于尚未返校开学,参加各自家乡一线抗疫的在校师生,之前也不止一次献出自己的雷锋式服务。
入伍服役期间就参与多项社会援助而获此次雷锋金奖的麹奔,是一名“退伍兵哥”、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2016级学生。疫情期间,他和家人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逆行者”不顾风险,投身于抗击疫情,便决定为这些一线人员捐赠价值达30万元的物资,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不仅如此,在安徽淮南,他和家人亲手将物资逐一送至15家抗疫一线单位,火速行动前后只用了3天。“我相信待春暖花开之日,就是我们重逢之时。”
而建桥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何佳明,看到了静安区团委疫情防控志愿者召集令,果敢报名铁路上海站志愿者工作。期间,他不仅辅助医护人员对旅客检测体温,将疑似患者护送至指定转运车辆;还对所有旅客进行“健康云”APP入沪信息填报的宣传,引导旅客扫码填写并提供必要协助。
志愿之行,教职工更当先行。曾多次参加上海铁路春运旅客引导志愿者的潘铭杰,是今年教师雷锋奖的获得者之一。这个超长版假期中,他与学生何佳明一样,也参与了上海站防疫志愿工作,并在凌晨4点的火车站厅,守好城市“大门”,引导旅客秩序。
对于另外两位教职工雷锋金奖得主,坚守岗位是他们参与防控的基本方式。辅导员陈传宝在春节和寒假期间,主动放弃阖家团聚机会而住校,每天到学生社区集中住宿点,陪伴留校生安度特殊节假日。
后勤保卫处闾邱凤仙从年初二起,就为14位因特殊情况而留校的学生安排住宿,督促保洁进行垃圾消毒,安排疫情隔离用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全校近500名师生在各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图片来源: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