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团队30岁“土博士后”刘真“破格”聘为研究员,成为神经所最年轻课题组长

创新之城 2018-07-27 20:1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工作一年提前出站。

这两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年仅30岁的克隆猴团队核心骨干刘真从今年9月起将担任独立课题组长,眼下正在招聘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工作一年提前出站,即将开启新工作的刘真对于未来有何谋划?“破格”的背后,神经所有着怎样的人才评价指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刘真案例,有着怎样的实践探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做了独家采访。

 

刘真在克隆猴事迹报告会上。市科技党委供图

 

“压力肯定有,但还不至于让压力打乱节奏”

 

“设备很快就可以到位,实验室9月份差不多就可以运转起来了。”刘真话语里透着兴奋。刘真的实验室约130平方米,将配备5名员工,每年招1到2个学生。“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组来说,已经足够了。”刘真将获得和其他研究员相同的科研启动经费和运营经费。

 

即将开始独立领导一个研究组,会觉得压力大吗?“压力肯定有,但还不至于让压力打乱节奏,也还没有到焦虑的程度。”出生于1988年的刘真,语速还是如平日般慢悠悠。忙于筹备实验室的这段时间,刘真切身感受到了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一直以来倡导的“既宽松又紧迫”的科研环境。之前,他就耳闻有些单位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项目和经费弄得心力交瘁。“科研经费已经到账了,所里的行政人员效率也特别高,从审核到买设备,只用了2个月。”刘真感慨地说,这样他就可以快速地投入到科研中,这种环境并不是每个科研机构的人员都能够遇到的。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紧迫。所里实行严格的“4+2”考核制度,4年以后会做一次考察,算是提个醒,虽然不会由此决定去留,但可能会削减经费。再过2年,由所里聘请的国际评估委员会进行正式考核,如果没有任何科研进展,有可能就得卷铺盖走人。

 

孙强(左)和刘真。中科院摄影联盟供图。

 

今后还会从事克隆猴技术的研究吗?“这是肯定的,还会继续和孙老师合作,包括克隆技术和其他的转基因技术开发。”刘真说,孙强老师多年来一直悉心指导和培养他,对他影响很大。“孙老师常说,老师不是学生的天花板,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后,我也要好好培养学生,做一个尽心尽责的导师。”

 

刘真打算用3到5年时间完成课题组的顺利过渡,同时有步骤地开启一些他感兴趣的课题,比如灵长类青春期启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有肥胖、激素等假说,但其背后的机制一直不为人所知。科学家一直以来用小鼠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受限制,因为小鼠是否有青春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而猴子的青少年期,跟人相似,作为实验动物更有优势。

 

犹豫过是否要按照“套路”出国去

  

刘真出生于山东潍坊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母亲希望他一辈子做事都要认真,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刘真平时话不多,有些腼腆,是个爱琢磨的人。

 

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时候,他琢磨自己可能比较适合钻研科研问题。2010年,刘真考上中科院神经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正是后来的克隆猴团队负责人孙强。在硕士二年级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刘真觉得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决定留下来,争取能够做出点事情来。当时,刘真狠下了一番功夫进行小鼠胚胎的显微操作练习。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他每天坐在显微镜前,绷直着腰,手、眼、脚并用操作6个小时,这才练就了不到10秒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的过硬本领。

 

刘真硕士毕业的时候,转基因猴子已经出生,但课题组在论文投稿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当时,孙强对刘真说,转基因猴的技术并没有多少创新性,如果能快速实现转基因猴的繁殖,这才是重大进展。后来,刘真读到一篇关于猴子精巢移植的文献,不到两年就能得到精子,但文献并没有提及精子功能如何。他琢磨着,这可能是一个实现加速繁殖的方法。和孙强老师讨论后,他们很快就开展了这个实验,利用转基因猴的精巢也得到了转基因猴。之前的转基因猴工作由于有了子代猴,也最终在《自然》得以发表。

 

刘真坦言,博士毕业时,他也犹豫过是否要按照“套路”出国去做博士后,再回国成立自己的课题组。但他琢磨着,非人灵长类体细胞核移植还没有解决,想要留下来继续开展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蒲慕明所长和王燕书记告诉我,只要做出了好的工作,所里并不会看重是否有国外经历,于是我彻底决定留下来。”

 

中科院神经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位于一个荒岛,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的生活可能有点乏味,但刘真在这里呆了7年之久。“多数情况下,科研本身并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而是平淡的。不过,我喜欢呆在实验室,可以琢磨些问题,而不用和外界打交道。”平台晚上值班排不过来,刘真也会熬夜值班。有年春节,兽医人员调配不开,刘真就没回家,留在平台喂养猴子。

 

2017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就诞生在这个平台。尽管全世界从2002年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科学报道。最接近的一次是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在做胚胎移植第81天时发生了流产。为什么中科院神经所克隆猴团队能成功,刘真事后也琢磨过:“一个事情的成功率很低,要不要去坚持?主要还是靠了踏实的工作,以及从不轻言放弃。”

 

年仅30岁的刘真,已经有了一个快两岁的孩子。“做科研没有必要耽误家庭。”刘真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除了中午和晚上陪孩子吃饭、玩耍,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刘真偶尔也追剧,但他怕上瘾影响工作有时就熬一个通宵看完。

 

网页截屏

 

看似“破格”,但能力业绩贡献超过许多“海归”

 

刘真现在是神经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一般而言,就算出国读博士后,回来也差不多要三十五、六岁了。

 

这并不是神经所在人才评价上的第一次“破格”。克隆猴团队负责人孙强,同样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当神经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术突破,作为正高级工程师引进时,他刚在原单位获得副高职称,并考虑是否要放弃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

 

一次次“破格”的背后,正是神经所不拘一格培养青年人才的思维路径。蒲慕明所长在许多场合都为“土博士”“土博士后”发声音,他不止一次说,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重大突破,是由我国本土科学家做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科学家。年轻人在25岁到35岁是最有创新能力的,但多年以来的人才评价体系,使得很多这样的人才都流失到了国外。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大都超过了35岁,整天忙着申请经费,难以在一线做创新工作。“如何把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国内一流的科研单位,给他们创新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各种机制鼓励这样的环境。”

 

“其实,我们在每次‘破格’的时候都是有压力的,好在压力并没有成为阻力。”党委书记王燕坦言,不喜欢“破格”一词,好像本身不符合标准才要打破标准。就拿刘真来说,没有国外博士后经历却成为课题组长,看似“破格”,但不论从能力、业绩、贡献来说,都超过了许多“海归”。“作为科研机构来说,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非常重要,神经所多年来实行以业绩为准的考评和晋升机制,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作用。”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受访者 供图 图片编辑:邵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