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白”将上海儿科诊疗规范“嵌入”西藏

医声医事 2018-07-05 13:0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带不走的医疗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来自大医院的专家几乎同时身兼多重导师身份,这就导致部分医生负担过重,且效率和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胶囊胃肠镜机器人、处方配药机器人……当各式各样的辅助手段开始被广泛运用医疗领域时,业界也开始提出对医疗服务机器人“返璞归真”的新诉求:如何能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在位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远程会诊中心,重症医学科医生张建正通过屏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重症科医生次桑讨论一名极重度贫血的11岁患者。“小白,请你往前一点,让我看看病人的肤色。”张建一边说,一边轻触手边的摇控。屏幕中,像是一双人眼的镜头慢慢接近患者,医生通过它清楚看见了患儿的肤色、反应、甚至能直接对话。

 

在日前举行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宣布,基于微软智能云Azure及认知服务技术,院方团队与宜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共同开发出具有人脸识别、自然语音交互、远程协作等功能的智能移动艾菲仕远程医疗机器人系统,首批已投入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苏州九龙医院及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等使用,下一步将继续部署于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不作秀”的远程诊疗与培训。

 

小白的学名叫“airface”。张建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会诊早已不新鲜,“但小白的独特在于其‘千里眼’可穿越万里,实现基于激光雷达及机器视觉技术的自主移动、跟随及避障功能;同时还能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交流及语音识别功能等。”这些功能,让张建的“西藏情缘”生生不息。

 

2016年,张建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帮助建立新生儿科,并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规矩”带到日喀则。在他看来,这一次通过小白的“隔空对话”不仅完成了对患儿的会诊,更是对次桑医生的临床技能考试。

 

曾在新疆喀什二院有过长期丰富援建经验的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吴韬也深有体会。“可以说,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且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他直言不讳,“但其实,许多被援建的地区、医院并不缺资金,他们缺的是人才与创新思路。”

 

近年来,伴随医联体建设等医改发展新举措,一批批来自北上广等地的三甲专家深入全国各地进行会诊带教等指导,但“带不走的医疗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来自大医院的专家几乎同时身兼多重导师身份,“这就导致部分医生负担过重,且效率和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能满足远程会诊、带教的机器人在医生群体中呼声越发强烈。吴韬说,小白是第三代机器人,“它当务之急的任务是可应用于全国更广大地区,将优质医疗资源推向均质化。”记者看到,小白身高根据升降可达1.45米至1.6米,承重50千克,无需任何人推动,每秒0.3至0.6米的速度能跟上医生的查房步伐。工作8小时后,能自己“走”回充电桩补充能量。“在拥挤的病房走廊里可避开障碍、可与人互动、通过人脸和声纹识别对方身份,这些看似并不多么高大上的技术,正在真正为医护人员带来帮助。”

 

儿中心医疗副院长赵列宾说,“长期以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儿科水平差异较大。但以往的教学培训或是医疗援助往往一批队员一批技术,成本很高但效果难以持续。‘互联网+健康医疗’将改变现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

 

如今,已经正式上岗的小白已成为日喀则人民医院的一名“员工”,除了每周定期开展疑难复杂儿科疾病远程移动临床诊疗会诊以外,更承担着儿科医护专业人才进修培养以及儿科重症救治远程移动教学和培训等任务。为此,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儿健康临床标准与规范化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今天正式挂牌成为首个全国儿科临床规范化实践基地,“这对提升我国儿科整体水平和推进规范儿科临床诊疗标准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务实援藏、智慧援藏,常态化和嵌入式的支持将真正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赵列宾说道。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