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全球治理,核心问题是“人类怎么办?”

上观学习 2018-06-29 15:3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中美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是所谓的G2模式,而是中美加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全球治理机构的共同领导

2018年6月2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协办的“新时代国际关系与全球金融高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校长米切尔·沃勒斯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获得者高世楫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博士出席论坛并致辞。


 

米切尔·沃勒斯坦博士就新时期中国与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关系做了“美中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合作与竞争”的主旨演讲。他首先梳理了近百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进程,从二战期间帮助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所做的贡献到朝鲜战争中两国的直接军事对抗,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秘密会晤,尼克松正式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到1979年双方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越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回顾了这一时段的中美关系之后,沃勒斯坦博士指出,新时期中美关系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高度警惕,中美关系将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他认为,作为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须克服修昔底德陷阱,以冷静和协商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避免武力冲突,这在当前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他对中美在贸易摩擦中向好的方面发展表示有信心。


 

高世楫博士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在绿色发展中面临的金融挑战”。他指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这种高增长主要是受到国内高储蓄率的支撑。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这些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近的国家,中国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储蓄率,而这些储蓄最终通过银行流向实业。金融领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也获得逐步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破坏。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当中国进入到创新驱动型增长和绿色发展的时代,金融领域也应当加速调整,以满足中国创新和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挑战。这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去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过剩产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为可再生能源企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使得中国在绿色能源的应用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郭树勇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认为,全球治理经历过三波发展阶段:第一波全球治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帝国主义及其控制下的世界性殖民体系怎么办”;第二波全球治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911事件”之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办?”;第三波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怎么办?”。从历史上看,全球治理自始至终都在一种或多种国际权威的影响下进行,这表明全球治理需要且能够被引领。当前由于美国采取了不断收缩的战略姿态,而欧洲作为战略力量的作用在不断下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等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因此,国际社会期待新型的全球治理领导者出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中国的主观需求来看,参与领导全球治理有助于中国重建新的引领性价值体系,有助于民族复兴的实现,有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郭树勇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的主题是,如何在全球治理领导权转移上实现合作共赢。中美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是所谓的G2模式,而是中美加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全球治理机构的共同领导。新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反建制主义虽然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方面暂时增强了美国硬实力,但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加快美国全球治理领导权的衰落,也不利于世界性权力转移的有序进行,反而有害于理性健康的中美关系。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