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5月3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的理论和实践”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Fred E.Schrader、上海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姜锋、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Enrique larreta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和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主持了会议。
“加速度”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童世骏教授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点,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关于“交往关系”概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等概念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概念,他提出以下问题:现在我们怎么看待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从早期的“交往关系”而来的?当代交通的作用如此明显,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劳动”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解、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关“自由人的共同体”的理解,有哪些新的启发?第二,关于改革开放核心内容的理解。改革开放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资本的文明化作用,用社会主义——确切地说,用开放的社会主义来克服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度,或者说,遏制资本的野蛮化趋势。第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等,基本上是马克思强调的沟通communication和交往Verkehr。第四,关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四十年,但越是“奋起直追”,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善于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于是,我们还要“保持历史耐心”。如何在这个加速度时代既“只争朝夕”,又“保持历史耐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马克思的研究本质上是跨学科的
Fred E.Schrader教授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改变世界”。1844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提纲被大量误解,与其实际历史背景相分离。这一提纲没有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一般性陈述,而且它们是批判的,仅限于经验唯物主义,而不是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恩格斯(1894年)开始并且贯穿于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在最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启发,也具有独立于马克思的价值、动力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只使用了马克思研究、撰写、出版和留在他的论文(大部分仍未发表)中的一部分。第三,关于马克思理论的运用。在一定条件下,马克思理论将在未来得到运用。人们必须阅读、探索、分析整个马克思,以及他处理的实际历史问题。比如,马克思在金融市场、危机和投资方面给出了复杂但明确的标准,远远超出了今天在宏观经济和商业管理领域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议。马克思的研究本质上是跨学科的。第四,关于可能的视角。对于马克思来说,“社会关系(状况)的总和”正处于永久变革的过程中。他的手稿表明,他最终要寻找一系列工具来触发和刺激社会的发展,用这种方式超越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内在桎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差异之我见
姜锋博士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意义重大,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后来还被镌刻在德国洪堡大学主楼大厅墙上,至今仍是引人注目。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多样性认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存在1845与1888年两个文本,有些国外学者认为这两个文本存在一些不同,恩格斯1888年修订后出版,其中第11条加了一个“而(aber)”,文本思想出现了意义转移。但也有学者认为恩格斯改变了马克思的语义和思想。通过比较两个德文文本和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差异,第10条、第11条都出现了改变,比如第10条中“社会”改为“社会化”。深入的研究,让我们看到恩格斯的改动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强调,1888年的修改只是更加强调实践的意义,是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补充,而不是与马克思意见相左。马克思主义当下并没有过时,国外很多著名学者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都作出了肯定性评价,这个文献对当前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仍然有现实的时代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不平等问题需要马克思理论的回答
Enrique larreta教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从卡尔·科尔施到狄奥多·阿多诺和瓦尔特·本雅明,总是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非正统解读。达维德·梁赞诺夫作为一位伟大的档案管理员,同时也是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学院的创建者,主导了经济哲学手稿的首次大规模编辑与出版工作,至今依然是解读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人文主义的重要资源。如今,对马克思的作品仍旧持续不断地涌现各种复杂的解读。从佩里·安德森或大卫·哈维的历史社会学、詹明信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到雅克·德里达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弥赛亚式的解读,不一而足。然而,身处全球化时代,我们见证了愈演愈烈的不平等现象,也看到了无数贫困的黑洞。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这些贫困的黑洞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金融波动又使之雪上加霜。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主义判断的力量何在,马克思主义又能为当今世界冲突的解决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换言之,我们不妨来问,面对世界各地的底层社会群体,马克思的想法是否还能够将他们联系起来,为他们创造希望,并且提供不同的出路?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在总结致词中指出,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无论是解释世界、改变世界,还是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马克思的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图片摄影:查建国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