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聚焦中东战云④ | 德国为何不参加轰炸叙利亚的军事行动?

世界观 2018-04-14 20:5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姜锋
综合来看,德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拒绝参加美国领导的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了。

美国领导的盟军13日轰炸了叙利亚,英国和法国协同助威,德国却拒绝参战,与其他西方盟国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有评论认为这是西方国家中在危险的中东乱局中尚留存的一丝理性。综合来看,德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拒绝参加美国领导的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了,这自然与德国的特殊历史有关,也与深受难民危机之苦,需要考虑现实利益密不可分。

 

从历史的角度看,德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多次试图以军事手段解决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先后两次发动战争,给欧洲各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把自己的民族拖入了苦难的深渊,几遭灭顶厄运。二战后,德国长期处于不完全独立的状态,也没有自己充分独立的军队,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领导的北约集团,这使得德国在处理对外关系过程中很少,也很难把军事作为重要选项。尽管冷战后,德国加强了在国外的军事存在,也修改了军事保守的政策,但历史经验至今影响着德国的外交思维,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轻言军事,对参与西方盟国的军事行动慎之又慎,如曾拒绝参与美国领导的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从理性的角度看,就如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要服从政治目的,要有完整的谋略,而不是单独的手段。在这一点上,德国的精英层与欧美其他国家精英在如何对待中东局势问题上有着严重分歧。早在叙利亚危机爆发不久的2012年2月,德国时任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就反对武装干预叙利亚,强调军事干预将“把叙利亚卷入一场战火蔓延的代理人战争”,可能激起波及莫斯科的各方冲突,最终使叙利亚当权者从中获益,德国要寻求和平的出路,不是冲突的升级。6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位已经英年早逝的外长在当时的判断不无道理。但,德国对军事干预采取的谨慎政策受到法国一些精英的强烈质疑和反对,据称是说服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军事干涉利比亚的哲学家列维(Bernard-Henri Levy)就攻击韦斯特韦勒,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他是“一位无用的外交部长,你们应该搞掉他”。给人们的印象是,法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在武装干涉西亚北非方面有着高度一致,这与德国截然不同。事实给出的答案已经很清楚: 7年前,叙利亚危机还被欧美媒体浪漫地称为是“阿拉伯之春”的一部分,7年后的今天连西方媒体也开始用“七年恐惧”来形容叙利亚发生的一切。据德国媒体报道,7年中35万人因战争死亡,500多万人逃亡他乡,成为受尽磨难的战争难民。

 

从利益攸关的程度看,欧洲在地缘上是中东的近邻,“七年恐惧”早已蔓延到此。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辛格尔日前就愤怒地批评欧洲在叙利亚问题上“没有策略”,只是跟着美国跑,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只把叙利亚问题当做内政的投射和棋子,根本上也没有战略,“我们5亿欧洲人要比其他地区更多地承担(中东)地区军事冲突的后果,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中东动乱,给德国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是难民潮,据德国官方统计,德国是欧洲各国接受难民最多的国家,在2016年新到德国的32万难民中,三分之一来自叙利亚,叙利亚居难民来源国之首。可以说,德国吃尽了中东动荡的苦头,也深刻地认识到,殃及欧洲的难民危机与域外军事干预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欧洲人不能跟着美国走。伊辛格尔说,“推特是最糟糕的外交形式”,德国电视一台的评论称,战争事大,怎能任由推特摆布。德国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吕特根日前抱怨道:西方在叙利亚七年的作为不见效果,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在此方面“没有外交政策,一切都是内政的算计,外交行为只是表现,这当然造成不确定性”,美国无策略,欧洲没方案,这是“丢人的”。

 

可以说,此次德国不参加美英法军事打击叙利亚的行动,不是偶然的选择,是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总结: 动辄以军事干预的手段处理国际关系越来越难以奏效,七年的“阿拉伯之春”演变成“七年恐惧”应该给干涉主义足以强烈的警示,在国际关系中搞强权主义,以此转移干涉者本国矛盾,甚至编个借口就打人,只能给我们不平静的世界制造更多麻烦。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