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可视化如何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也许以后看上海博物馆“宝藏”不用再排队了

教育在线 2018-01-28 15:1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若是将文物照相扫描、三维成像,并呈现在手机APP中,以后是否无需出门就能全方位看到藏品?

近日,文博节目《国家宝藏》迎来了上海博物馆主场,商鞅方升、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大克鼎三件文物登上舞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为了一睹“明星”文物的真面目,这几天上海博物馆前大排长龙。若是将这些文物照相扫描,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成像,并呈现在手机APP中,以后是否无需出门就能全方位看到藏品?

 

大足石刻观音菩萨像 

 

在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助理教授陈无畏看来,文物数字化能让大众,特别是孩子们无限接近这些历史文物。他们可以通过软件上的缩放、拖拉,近距离观察到最好的细节,“让孩子易于接触到文物,对文物产生衷心的喜爱,才是培养下一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最好做法。”陈无畏说。

 

为此,他将数字三维可视化、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雕塑等技术融入数字文化遗产内容开发中,并在上海纽约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除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学生,数学、工程、艺术系的人才都能纳入其中,这也是他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原因。

 

【受自然影响,雕塑的“笑容”在消失】

 

2016年,陈无畏来到重庆,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进行一项数位档案项目。大足石刻可追溯至唐末、宋初时期,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千手观音、孔雀明王、媚态观音等石刻精雕细琢,极具艺术价值。不过,在考察时专家发现,因环境干湿交替和酸雨作用等,这些造像早已出现大面积的剥落、空鼓和龟裂现象。

 

宝顶山石刻 

 

比如,项目的重点之一媚态观音像就受到了风化影响。这座头向左方俯视、微笑中带有一丝羞赧的石刻造像曾被梁思成点评过,当时也留下了照片。不过,经过五十多年的风化,媚态观音的笑容已经没有当年那样清晰了,“可能再过五十年,就没有笑容了。”陈无畏遗憾地说。

 

像媚态观音像这样的遗憾还有不少,陈无畏告诉记者,除了盗窃、破坏等人为因素,虫蛀、老化、脱色,甚至外部环境变化都会给文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曾去泰国速可泰考察过佛教造像,结果第二年再去时,发现整个镇子都受到了洪水侵袭,文物也受到了影响。

 

为此,将佛教造像等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就显得尤为必要。要用数字技术还原文物,首先要进行多方位的摄影测量,再进行数字雕刻。在电脑软件中,学生们能像真实雕刻一样,一刀刀还原造像。这样一来,就算文物已经消失,若是能找到大量的照片进行分析,文物也依然能够以另一种方式留存于后世。

 

【科技手段也能用于文物修复】

 

将文物转变成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还能够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帮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就曾遇到过一件“乌龙”事件:工作人员第二天一早来到博物馆时,发现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亚当像不知何故倒在了地上,摔成了200多片碎片。由于亚当像的材质是大理石,若是直接粘贴,专家们担心有的部位无法承重,会造成二次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将每一块细小的碎片做分类、编号,全部用数字的方式扫描下来,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测算,最后完成了修复工作,整个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了直播。

 

国内也有类似的例子,北京故宫就曾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模拟并人工修复了一座人面造像,将数字化手段与传统文物修复相结合。2015年,来自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还将国内技术输出到国外,他们在阿富汗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将巴米扬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此前,这座佛像曾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已经面目全非。

 

“国内的数字化技术已经超出想象。”陈无畏说。通过无人机等航拍技术的配合,国内三维可视化技术还用于抢险、地景文物的保护等。这也意味着掌握相关技术的学生将来可以适用于更多领域。

 

若是和博物馆合作,未来有没有可能将藏品都变成数字版,传到网络平台与大众共享?据了解,早在2000年,北京故宫就有了初步的想法。2015年年底,故宫端门数字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将年代太过久远无法展出的文物珍品,通过数字化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大英博物馆也已经开始发表数字馆藏,一般观众在网络上都能看到。通过VR、AR等技术,观众还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近年来,不少业内人士也发表了担忧:数字文物是否会取代真实文物?对此,陈无畏持否定态度。他提到,最近几年一档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蹿红网络,唤醒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和敬畏之情。让数字文物走近公众的目的也是如此,“数字文物只可能无限接近文物,但永远不可能取代。文物正是因为稀缺,所以才珍贵。”陈无畏说。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大足石刻观音菩萨像  
本文图片:受访者个人网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