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中东局势山雨欲来?

纵览 2017-12-07 06:4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宗赫
耶路撒冷问题是阻碍巴以和平进程的症结之一。

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多方担忧此举将增加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性。在当天的电视讲话中,特朗普还表示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进程。

 

5日,特朗普分别与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领导人通电话,通报上述决定。各国均警告,此举可能引发“危险后果”,将破坏巴以和平进程,增加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性。

 

一直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将耶路撒冷视为首都。美国和以色列都强调,耶路撒冷问题最终要通过以巴双方协商解决,耶路撒冷的主权也因此“悬而未决”,并在现实中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决定,将这个平衡打破了。

 

虽然桑德斯当天并没有提供更多相关消息,但是有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说,由于在耶路撒冷缺少安全的使馆建筑等,要完成迁馆耗时较长,因此特朗普仍会签署延迟命令,让在特拉维夫的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再维持6个月。

  

自克林顿以来 美总统多次推迟"迁馆"

  

美国国会1995年通过“耶路撒冷使馆法案”,要求政府于1995年5月31日前把使馆迁往耶路撒冷,但允许总统出于国家安全利益考虑推迟迁馆,并且必须每6个月向国会通报一次。4日是特朗普上一次签署延迟命令的到期日。

 

 

 

中东多国表示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可能引发危险后果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连日来,巴勒斯坦、约旦、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表示,美方此举可能引发“危险后果”。

 

巴勒斯坦总统府发言人阿布·鲁代纳5日晚表示,巴方坚决反对美国将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决定,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正式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将对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安全稳定产生“严重后果”。

 

埃及总统府5日发表声明说,埃及总统塞西警告,美国计划将其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将“使中东地区局势复杂化”。

 

阿盟秘书长盖特5日表示,美国驻以使馆计划搬至耶路撒冷是“危险”之举。这一决定一旦作出,将对中东地区安全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土耳其总统府发言人卡林6日说,土总统埃尔多安已邀请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于13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会晤,共同磋商美国或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埃尔多安5日警告说,美国如果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可能导致土耳其与以色列断交。

 

叙通社6日援引叙利亚外交部消息说,叙政府对美国将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和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定表示强烈谴责,并警告美国政府及其地区盟友应对这一决定引发的严重后果承担责任。

 

约旦佩特拉通讯社报道,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5日在应邀与特朗普通话时,警告对方勿将美国驻以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称此举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表示,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稳定的关键,迁馆一事不仅将使美国此前为巴以和平作出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也会严重伤害全世界穆斯林的感情。任何不承认东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两国方案”不可替代

 

耶路撒冷问题是阻碍巴以和平进程的症结之一。以色列在1967年占领东耶路撒冷后,单方面宣称整个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方则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当地时间12月6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准备将美驻以色列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随即召开记者会宣读有关声明,表示反对任何可能危害巴以和平前景的单边措施,强调实现巴以和平的“两国方案”不可替代。

 

欧盟反对美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6日致电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明确欧盟立场,她强调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性质应该通过谈判来予以定义。她还重申,欧盟致力于恢复有意义的和平进程,实现两国解决方案。

 

莫盖里尼5日在布鲁塞尔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时就提出严正警告称,美国不应该单边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这个城市的性质应该通过谈判来予以定义。她表态称,耶路撒冷必须既可以成为以色列的首都,也可以成为一个巴勒斯坦的首都。在中东冲突中,欧盟支持两国方案。

 

外交部: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12月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始终坚定支持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环球时报:特朗普真捅了马蜂窝,中东山雨欲来

 

特朗普现在捅耶路撒冷问题“马蜂窝”的动机很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因为这必将强烈刺激中东局势,激发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广大民众对美国的不满,甚至仇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耗美国的精力,引发美国遭遇新一轮恐怖袭击的风险,对特朗普“集中精力抓经济”没有一点好处。

 

如果特朗普这样做的首要原因是要“坚持竞选时的承诺”,那么他的“政治任性”能够在美国释放到这种程度,这从新的角度展现了美国当下的集体焦虑和冲动。前几任美国总统都不敢干的事情,现在特朗普正在干,美国的权力机制默许了他,这就是今天世界看到的美国总统和美国。

 

来自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反弹必将是剧烈的,即使那些国家的政府反应相对克制,但是民间的反应将难以把控。激进力量将找到证明激进“必要并且正确”的难得机会,一系列暴力事件很可能将会发生。

 

由于美国的中东盟友都反对特朗普那样做,欧洲国家也鲜有公开支持的,特朗普政府将会付出一系列外交代价,美国的安全成本势必增加。不排除这件事会牵出相当长的链式反应。

 

特朗普政府在此时表态,将对巴以和谈带来什么影响?

 

中东局势是否会因此烽烟再起?

  

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分析认为——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 只是“迈半步”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特朗普做出这样的决定符合他的风格——“迈半步”。此前,在伊核问题上,特朗普也用过类似做法:他不说伊朗没有执行伊核协议,也不说伊朗执行伊核协议,而是“迈半步”,把这个问题推到国会上解决。这次也是如出一辙。

  

今年5月31日,特朗普签署了一份延迟命令,推迟搬迁大使馆。而六个月后改变主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兑现大选承诺。去年大选期间,特朗普就明确承诺,要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要把美国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这一提议为其赢得了大量美国犹太人的支持。特朗普在上任后,一直在兑现当初大选的承诺,比如税制改革,甚至是涉及八个国家的“旅行禁令”等。

 

△2017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以色列博物馆发表讲话。

  

但是,这次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尽管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但是特朗普仍然没有宣布具体的搬迁时间。而这样的处理手法,我认为是比较有特朗普本人的色彩——“迈半步”。

  

其次,白宫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统特朗普认为当下宣布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的确,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他在中东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事活动。根据现在的中东局势,迈出这一步,美国受到的震动会相对较小,也能承受。

  

重要而又敏感的耶路撒冷问题

  

尽管如此,特朗普现在这么做,我认为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土耳其就表示会与以色列断交,随后,我相信陆续还会有国家这么做。

  

在研究中东问题的领域里,有一句行话: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耶路撒冷问题。耶路撒冷的归属,是核心的核心。中东问题如此复杂,而耶路撒冷问题是内核,可见它的敏感性和解决起来的艰难程度。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时候,耶路撒冷的地位在联合国决议中是国际共管。后来,在1967年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包括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加沙地带,并单方面宣称整个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不论如何,圣城耶路撒冷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来说,都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同时,耶路撒冷一直是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方,过去以色列人很少。所以,巴勒斯坦一直坚持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首都。

  

此外,以色列在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实际上把过去意义上的耶路撒冷扩大了,特别是向西,也就是现在说的西耶路撒冷。所以,巴勒斯坦人一直坚持东耶路撒冷(也就是原来的耶路撒冷)是未来巴勒斯坦人的首都,这是不可更改的。

  

特朗普此举将葬送巴以和平进程

  

正因为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问题核心的核心,所以历任美国总统是不敢动的。现在特朗普迈出这一步,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葬送和平进程。巴以和平进程的原则是土地换和平,以色列撤出他占领巴勒斯坦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东耶路撒冷。现在美国一方面说推动和平进程,一方面又率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这无疑是在巴以问题上釜底抽薪。

  

特朗普上台以来,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态度有微妙的变化。此前,国际共识、美国历任总统的共识,都是“两国方案”。特朗普上任后第一次出访中东,曾明确表示“未来未必是两国,一国要能解决问题也可以”。从这一表态就可看出,特朗普政府已经越走越远,对巴以和平进程也是沉重打击。能否缓和,还要进一步观察。

  

此外,耶路撒冷问题的恶化,必将影响中东局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担任欧盟中东问题特使时,就曾表示巴以问题不解决,中东就没有和平。虽然现在巴以和平进程被边缘化,大家可能更关注打击极端组织,沙特伊朗的矛盾等问题。但是,耶路撒冷的问题不解决,巴勒斯坦的问题不解决,巴勒斯坦民族的权益不能得到伸张,他们悲惨的命运始终刺激着这个地区的阿拉伯人,甚至刺激着全世界穆斯林人的神经,而这也为滋生反美、反以等极端主义提供了土壤。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环球时报。新华社记者:陈文仙、杜震、郑凯伦、郑思远、林晓蔚、郑一晗、秦彦洋、施春参与撰写。)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图片编辑:邵竞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