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功墨的历史可追溯至300多年前。清康熙六年,安徽歙县人曹素功创设墨庄,以墨质和工艺造型精良而闻名。据传,康熙南巡时,曹素功曾以“黄山图”墨进献,深得赏识,并御赐“紫玉光”之名,由此墨庄名声大振。1864年,曹素功墨迁址沪上,随着海派书画的形成而同步发展。
2011年,“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派徽墨”的魅力经久不衰。7月,循着墨香,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探访了南山路里弄间的曹素功墨厂,在制墨匠人手中,曹素功的墨色故事延续至今。
▲用锤敲锤坯手上的功夫确保制墨达到表面无缝隙,内部无气泡的目的。
传承数百年的墨色技艺
66岁的鲁建庆是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第14代传承人。和他约采访时间,必须“赶早”,因为制墨工人一般早上5、6点就开始上班,忙活制墨的前几道工序——“炼烟”与“和料”。鲁建庆已经退休了,但仍时不时来厂里指导徒弟,为的是培养下一代制墨传人。
▲刚刚出笼的蒸胶。
墨的基本原料以烟和胶为主,将桐油、麻油等不完全燃烧,承接其烟炱而得的是油烟;将松枝熏炼,收集的烟炱是松烟;胶则可分为动物胶、阿胶等。和料,指的是将烟与胶拌和成墨坯的工序。此外,也会添加麝香、檀香等香料,或是金箔、珍珠、玉屑、熊胆、紫草、丹参、藤黄等材料,以达到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等目的。据记载,嘉庆年间,皇帝召曹氏后人曹尧千进宫制墨,在制墨时加入各种名贵香料,锤打时香气四溢,缭绕大殿,沁人肺腑,大臣们惊叹不已。
▲用锤敲锤坯手上的功夫确保制墨达到表面无缝隙,内部无气泡的目的。
制墨最关键的是捶打。制墨间里,年轻的制墨匠人一手持锤,一手搓墨,将坯料捶打成质地均匀的墨坯,而后根据大小一一放入墨模压制墨锭。“搅拌的时候不是很均匀,通过敲打以后,把胶水‘吊’出来,墨就会有光泽,很漂亮;另外,也是为了把水分敲掉,否则墨太粘手,不好做。” 鲁建庆说。曹素功首创了“锤击硬坯法”,千杵万捶,使得墨质细润匀和,墨锭的成品率大为提高;如果工艺不到位,墨的内在和外表就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出模后墨面模糊,翻晾时容易碎裂。
无论寒冬酷暑,制墨间都维持着20度至25度的恒温。“空调常年开着,但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墨,墨必须保存在恒温条件下。”鲁建庆笑言。而看似简单的捶打,也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曹素功墨是个手工活,可变性很强,关键要自己‘悟’,要根据不同的原材料掌握分寸。”
墨点是制墨人的纹身
鲁建庆介绍,用于墨锭定型的墨模都由石楠木制成,“前人试验下来,石楠木最好,一是木头硬,二是印模能吸水,在定型过程中,可以让墨锭适当地干燥。”目前,曹素功制墨厂所保存的清代至今的墨模将近万副,不少模子仍可使用。
▲即使洗干净了,鲁建庆的手上仍印着许多退不去的小墨点。
墨锭的制作周期很长。成型后的墨锭需要定时翻动,并放在自然条件下晾干,根据墨锭大小,整个过程将持续4-12个月,8两以上规格所耗费的时间更为长久。翻晾工艺受环境影响很大,直接的风吹、日晒、烘烤、高温干燥,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而产生坼裂和断碎,湿度过大则会产生霉变。与墨打交道了一辈子,鲁建庆对墨锭的爱惜无需言说。“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在空气中变化。今天潮湿了,水分会进去;干燥了,水分会跑出来。墨是活的。”此后,再根据相应的文字和图案,在墨锭上描上金、银等色彩,一块曹素功墨锭便完成了。
▲称墨。
制墨人都有一双特殊的手。在鲁建庆摊开的双手中,大小不一的墨点渗透进皮肤里,如同再也洗不去的纹身。这是长期制墨的馈赠。“我的手适合制墨,因为不出汗,能保持烟灰的本色。有汗的手做出来的墨不漂亮,油光油光的,不干净。”
每块墨锭都有故事
提到曹素功墨锭,不得不提及海派书画家这一群体。上海开埠后,迁至上海的曹素功墨,在徽墨基础上,独创了海派书画墨的技艺特色。书画墨“烟细、胶轻、质坚、墨香、模美”,适应海派书画需求,讲究精细化、标准化生产。“水墨画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一个颜色描绘世界万物。而墨锭的功效正是‘分色’,以前有人做过试验,从最浓分到最淡,80年代最好的曹素功墨锭可以分148色。”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弘说。
▲揉搓后入模定型,这种石楠墨模也要求制墨人自己制作,不能差一分一厘。
由于出口旺盛,上世纪80年代是曹素功墨发展的辉煌期。“1989年我担任制墨厂厂长,那是销量最好的一年,车间里有22人在制墨,安徽的联营厂也有10多个人做墨。每天生产的量不得了,每个人最起码制墨30斤。”鲁建庆回忆道。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泡沫,对曹素功墨的出口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当下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大家节奏快,磨墨比较耗时,墨汁大受欢迎,每年销量是1980年代的两倍。”
▲成型墨从墨模拆出后要进行翻晾,墨会随着温度和湿度以及接触面的变化产生微翘,4个月后一块墨才能完成晾干的工序。
墨锭消费转而以定制与收藏为主。定制墨向来是传统,清朝至今,曹素功墨累积了1000多种定制墨。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郭沫若等众多书画家都曾为曹素功制墨进行绘稿,使制墨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鲁建庆说,墨锭典古,其上的图案、文字本身就值得研究。杜弘说,每一副墨锭的背后,都是一桩桩文人雅事,“书画家顾振乐与高式熊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一人102岁,一人96岁。不久前,两人一起定制了曹素功墨锭,顾老画画,高老写字,作为世纪友谊的见证。”可以说,每一块墨锭,都承载了独特的海派书画历史。
▲描金。
▲为描金工序准备的各类金、银粉。
在杜弘看来,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生产性保护”,即通过生产,让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得以流传。“但基础是核心技艺不能变,墨锭制作必须原汁原味,比如捶打、翻晾、描金,决定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东西不能丢。”但他也担忧非遗技艺的社会化问题,“比如去学校讲课,泛泛而谈,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没办法深入传承,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鲁建庆则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制墨中来,共同传承这门技艺。
题图说明:制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鲁建庆在对油烟墨锤敲锤坯,确保制墨达到表面无缝隙,内部无气泡的目的。
摄影及视频采编:蒋迪雯 视频剪辑:王清彬 图片编辑:邵竞(编辑邮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