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艺术评论文章能获得八万元奖金?

文艺清单 2017-06-04 16:3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向全球征稿,呼唤敢说真话的艺评人。

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从6月2日起向全球发出征稿邀请。

 

好的评论应该像剥洋葱一样

 

什么样的艺术评论最受青睐?本届评委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奖项评论的对象是展览,这要求所有的评论者首先要会看展览,而不是阅读展览,评论应具有独立性,是面向艺术,而不是面向市场。“好的评论是像剥洋葱一样,回到艺术开始的地方进行演绎,进行推测分析,让人看到艺术的背后。好的评论分析的不是一个展览既定的主题,也没必要去刻意创造观念的名词,要给出不同的视角。好的文章和好的展览都是流畅的,我还希望它略带生涩,可以让我们咀嚼思考。好的文章要限制自己的引用,要少卖弄知识,我们期待的是发现者和会讲故事的人。”

 

如今,在艺术评论中也存在“翻译腔”、不通俗的问题,令读者望而生畏。龚彦认为,写文章就是为了交流,不能自己制造很多交流的障碍。“很多评论人写作方法还是以国外的一些作为参考,难免有翻译腔,而且有一些词汇和术语确实是翻译过来的,这会有一个改变的过程。”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凌敏在学校里也教学生写评论,“本来以为90后、00后不会说大话,后来发现他们比我们更会说大话,写了很长一段,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对于许多人喜欢在评论中反复用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她认为,应该先把自己的观点写清楚,再引用别人的。“引用的再多对我们来说也是花边,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艺评人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和超前意识

 

尽管艺术家很少会针对艺术评论发表看法,但其实艺术家对评论是最敏感的,倾听艺术家怎么想,对于评论者非常有帮助。艺术家杨福东觉得,有些艺术家骨子里欣赏犀利和苛刻的文章,那些辛辣的批判反而是文章中的闪光点。徐震经常面对评论中对自己的曲解,“其实,真的来看过我们作品和展览的并不多。”尽管会面对偏颇的评论,但这并不会影响他的创作。徐震在1997年左右进入艺术行业,他觉得那时候批评是缺失的,更多是礼节性的评论。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不认识他的人对他的创作自由发表评论。

 

艺术家丁乙认为,就艺术评论而言,无论是平台还是评论人的能力,都不足以真正推出艺术家。“如果艺术家创作30年,最少被100篇文章评论过,但他还是在原点上,没有变成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说明这种评论的锐度或者准确度不足以完全让公众明白这个艺术家的特质和成就。也许这样的国际评论奖正在培育新的评论势力,他们有锐度和一针见血的能力,把艺术家一下子看透,让他能够有所提升。”

 

徐震接触过各种年轻的艺评人,发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好。“整个艺术行业没有给评论家一个环境,他没有办法说实话、说真话,他为了生存,会扭曲自己的很多想法。”凌敏认为,艺评人跟艺术家一样,要有勇气,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好的语言。“奖项的目的就让一些人脱颖而出,让大家看到。不管怎么样,红花是少的,绿叶是大多数。你要有勇气,要做不一样的自己,如果都顺应着潮流来的话,你就不可能是红花。”

 

据悉,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5位评委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迪拜艺术博览会总监安东尼娅·卡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总监蒂姆·马娄、印度Raqs媒体小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亚洲艺术史论与批评教授沈揆一。

 

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即日起至2017年9月24日截止,向全球公开征集针对2016年9月20日至2017年9月20日期间举办的针对当代艺术展览的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身份和专业不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要求投稿稿件为从未对外发布的全新评论文章,获奖者将增加至4位,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上海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透露,今年大幅度提高了奖金,一等奖奖金增至80000元人民币,希望可以激励那些一直努力进行全新写作的评论人。

 

图片由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