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研究汉字?开“人类文明”课?上理工有位很特别的化学教授

教育在线 2017-05-08 13:3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光怪陆离、琳琅满目、炉火纯青、生龙活虎、青出于蓝、点石成金、灵丹妙药、洗尽铅华,这些成语从何而来?西游记中频繁出现“金公、木母、黄婆、婴儿、姹女”等词语,有何含义?

最近,网络上流行混搭句式,比如“不会做饭的歌手当不了好司机”之类。在上海理工大学,倒真有一位老师可以用这混搭句型来描述:不会写诗的化学教授开不了“人类文明”课——说的正是化学专业教授博导、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缪煜清。 

 

虽是玩笑话,却也足以体现他的特别。在缪教授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奏响着“科学、人文、德育”三重奏,引领学生开启视野,打破学科间泾渭分明,深度体悟学问之美。

 


化学教授开讲“明月几时有”?

管理科学系大一学生陈亓,今年选修了缪老师开的通识课“人类文明与化学”。原本以为会是“水课”的她,第一堂课就惊呆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丹砂炉鼎,何成镍金玄圆?”缪煜清教授在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基础上创作这首小诗,并将其印在了他自己设计的一幅东坡赏月图上,展示给讲台下的同学们。这图中的月亮可“非同一般”,它其实是缪教授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中合成的超圆镍合金微球,直径只有5微米大小,也就是A4纸厚度的十六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如同一轮明月,栩栩如生。

 

“同学们,苏东坡眼中的这轮明月有什么特殊吗?”

 

“其实这是我们化学合成的微观粒子在显微镜下面的图像,肉眼几乎看不见。”

 

“化学的微观世界这么美啊!”小陈心底称赞着。

 

“微观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微纳颗粒等,都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科学魅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小小的粒子,在苏东坡的眼中却是一轮明月。深入微观世界,满目清辉,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细微之处大道至美!”缪教授一番话让小陈开始认识这门不一样的课。

 

这,就是缪煜清教授打开化学课堂的方式。这,只是开始。

 

《人类文明与化学》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神奇的化学世界。在教学过程中,缪煜清教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讲化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 

 

光怪陆离、琳琅满目、炉火纯青、生龙活虎、青出于蓝、点石成金、灵丹妙药、洗尽铅华,这些成语从何而来?西游记中频繁出现“金公、木母、黄婆、婴儿、姹女”等词语,有何含义?药王孙思邈为何会炼丹?屠呦呦为何从炼丹师葛洪那里获取灵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和理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战争武器也与化学相关,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化学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该如何应用化学……一连串从没想过、听过的问题,令学生们应接不暇。半个学期下来,陈亓的笔记本上已经记得密密麻麻。“这好像,就是我理想中大学的样子,”她说。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缪教授借用化学家傅鹰的这句名言。在他看来,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媒介。而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加入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中来,开展专业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打通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之间的壁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获得成长的智慧。有意思的是,原先这门课叫《化学史》,结果学生看到“害怕”不敢来,改名后才有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感受到这门颠覆传统的化学课。

 


学生如数家珍的“三件事”

 

说起缪教授的特别,很多学生如数家珍三件事。

 

第一件,写书。大学教授写书发论文不奇怪。这位从事纳米电催化、光催化、小分子产氢与传感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单篇引用最高300次,总引用2000余次。同学们更津津乐道的是,他业余研究英汉文字溯源与比较、化学史与科学思想等内容。出版《字母象形记单词-追本溯源学英语》、《巧妙学单词》、《化学专业英语》等作品。

 

其中,他曾给大家讲过的“化学视角研究汉字”,令研二学生郝美凤印象深刻。以“青”字为例,青草之青为绿色,青丝之青为黑色,青出于蓝的青是蓝色。为什么把一个青字赋予了那么多不同的颜色?缪老师边说边给学生出题。

 

接着,他娓娓道来,“比较青和丹、井的甲骨文可知,青字上木下丹,意思是矿井中所产的一种矿石,颜色同草木之绿色。不仅如此,由于矿石共生现象的存在,青也可以指一系列含铜矿石,由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呈现出从绿到蓝的一系列颜色,分别称之为空青、扁青、绿青、曾青、大青、石青、碧青、白青、鱼目青、杨梅青、青臒等等。青字也因此扩展出相应的含义,用于这些颜色的指代……” 

 

郝美凤记得,缪老师常说,“学科有分界,但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应因学科分割而限制对世界的探索”。

 

而写诗,特别是以化学入诗,以诗意写化学,是缪教授的第二个特别之处。他实验室外的走廊里,随处可见缪教授创作的中英文化学小诗,在众多诗歌当中,缪教授最爱的是“亿万星云漫卷,恒河沙数大千,一芥尽纳须弥,梵天更有梵天”这一首。“老师的qq签名都用这首诗呢,”小郝“爆料”,“我们也很喜欢这首,因为它富含了化学、宇宙、世界、文化等不同角度的哲思,总觉得,越是在化学专业领域探索,对世界的思考越深入。”

 

还有一个特别,是缪老师特别的实验室。在理工科大学里,实验室是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在缪教授这里,实验室是他陪学生最多也是花心思最多的地方。“实验室就像学生成长的土壤,一个拥有好的文化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养成优秀学术能力,同时也是我们开展课程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眼里,这里与其他实验室不同的是,除了各类仪器设备,一进实验室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几个大字“世界是一扇门,而非一堵墙”。他常跟学生说,“探究学问、认识世界的过程,有时会有视野的局限性,始终要记得,每一个有限都是认识无限的大门 。”   

 

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的融通,是他对教学探索创新的动力。在缪老师看来,在学科教学中还应渗透对科学伦理,以及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的教育,有了这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开阔视野和远大理想的优秀青年。

 

在上海理工大学,许多专业老师与缪老师有着一样的坚持,一样的初心。早在2015年6月,理学院就正式实施了学院课程德育实施方案,通过在数理化学科中组建课程德育教学试点团队,鼓励团队专业教师开设学科通识课程,讲好每一堂课,鼓励充分发掘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目前,学院已开设19门数理化学科通识课程。

 


图片来源:王博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