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话筒”秦畅的三次“恐慌”
每天中午12点,主持人秦畅的声音都会在上海的电波中准时响起。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是中国首批新闻名专栏、上海优秀媒体品牌,该节目被业界喻为“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秦畅这个名字,也因这档节目为上海人所熟知。
2000年,秦畅成为《市民与社会》的主持人,当年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在了解了节目的厚重历史后,既憧憬,更紧张——它是上海广播史上第一个由听众参与的广播新闻谈话类直播节目,又拥有独特的“政府资源”,上海市历任大部分市领导、国内近80位省、部、自治区领导,都曾应邀来到直播室担任嘉宾。
也是在这个平台上,秦畅曾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还得过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新闻作品一等奖等奖项。不过鲜有人知道,在这些耀眼荣誉背后,秦畅本人却经历过三次触动心灵的“恐慌”。
在近日召开的“2016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上,秦畅作为业界嘉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分享了她主持这档明星节目16年来经历过的这3次“恐慌”。
▼
倾听更多元的声音
第一次“恐慌”与“上海发布”等政务新媒体的诞生有关,从那时起,政府开始在互联网上主动发声、与普通网友面对面交流。这让秦畅意识到,广播节目所拥有的“政府资源”,不再是独家的了,假如光依靠过去的所谓“资源”,受众很可能会转移到新的阵地。
第二次是各种音频软件的走红。受众有了更多的听觉选择,广播可能不再是他们的首选。秦畅深刻体会到,广播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次,是她发现有一次在广播节目中,听众的热线电话对某一话题几乎全是持支持态度,而在电台客户端“阿基米德”的讨论社区上,网友的评论几乎完全相反,这让秦畅“怀疑这两拨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也让她意识到,传统媒体不再拥有像过去那样的舆论主导优势了,传统媒体人应该倾听更多元的声音,并且以更谦逊的姿态来与大众沟通。
在这场聚焦“新技术时代的城市媒介与城市公共生活”的业界圆桌论坛现场,秦畅调侃近来电台广告收入有所回暖是“拜堵车严重所赐”。不过玩笑归玩笑,这位从业17年的传统媒体人面对行业面临的剧烈变化,说得最多的还是“拥抱”和“迎接”。
音频软件“阿基米德”就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的一个成果。秦畅说:“转型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我和同行们会继续坚持,我相信,只要有人在大浪淘沙中坚持,最后总是会有结果的。 ”
▼
逻辑起点是“人”
传统媒体转型,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哪里转到哪里?
同为业界嘉宾的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裘正义认为,中国主流媒体天然带有两种基因、需要扮演双重角色,一种是党的喉舌,一种是市场化的大众媒介,他认为在面临转型时,两种角色都需要转变。至于转型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他说,“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在哪里,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公众的需求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把‘人’作为主流媒体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谈到什么是转型的关键时,裘正义认为:“从现实来讲,传统媒体自身并没有转型的原动力,关键还是需要自上而下力量的推动。“
SMG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陶秋石说,在这一轮大浪淘沙之后还留在传统媒体的人,未来会承担起公共责任,承担起追求真相、深度的责任。
网易上海主编张舟逸则认为,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现在也可以做信息生产者,所以媒体角色更多地变为信息呈现和分发的平台。
▼
政府也要转变思路
圆桌论坛现场,还有两个政务新媒体典范——“上海发布”和“问政银川”, 微博账号“问政银川”目前有45万粉丝, “上海发布”微博有粉丝605万,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更是超过了260万。
据“问政银川”运营负责人徐刚介绍,“问政银川”从来没有发过哪位市领导的照片、报道过哪次官样会议,却成为了党政干部们密切关注的一个信息来源,这得益于它是百姓的“知心人”。“我们收集当地所有媒体中市民反映的问题,做了解答之后再反馈给媒体,让他们给市民一个答复,每年能处理3万多条。”不少部门的反馈和处理得到了百姓的好评,这种做法也让政府转变了思路,从原来想树立一个永不犯错的形象,到现在比拼谁出了问题改得快、改得好。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发布”主编周凯则表示,与“问政银川”不同,“上海发布”着力于实现信息服务和功能服务。所谓信息服务,就是能让一个重要政策信息快速发布并分发到各个平台,达到最快传播速度和最大覆盖人群。功能服务,则是通过微信公众号里的“市政大厅”让广大网友便捷地获取各种服务,或是通过搜集网友意见再回馈给相关部门,使市民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生活之中。
新技术时代,城市媒介如何介入并深入城市公共生活?面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都在进行各种的探索。或许,一切都在改变,不变的恐怕是对需求的体察入微,以及高质量的传播内容。
(本文首发于上观,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人民网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