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女博士万里迢迢来上海高职,为何临摹中国仕女图?

教育在线 2019-12-29 18:5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吴孟熹
在绘画过程中,她采取了中国元素——临摹绘制了一幅中国传统的仕女图。绘画中是古代中国绘画中衣裙飘逸的仕女以及竹子这样的元素。

几天前,位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艺术品保护中心一楼的模型展示与制作中心,正上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陶艺制作”课。台上老师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施洪威,台下学生,是埃及文化部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官员和专家学者, 赫勒万大学美术学院动画和平面设计专业的博士海迪尔•穆兹梅尔,也是其中之一。

埃及博士,万里迢迢来到上海的这所高职,学什么呢?

陶瓷作品上描一座金字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课堂。只见“学生”们分坐小组桌边,桌上报纸上摆放了事先准备好的陶瓷板、纸、笔和绘画颜料。他们先在普通的纸上绘画,勾勒出想创作的作品雏形,然后再用特殊的陶瓷绘画颜料画在瓷板上。课堂上,通过亲自手工绘画,这些外国友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埃及学生正在学习,在陶瓷作品上打样绘画。

中国陶瓷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手工制作,上青釉、釉上彩到釉下彩。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埃及友人感受陶瓷与纸类绘画的不同,施老师介绍,今天的课程是体验陶瓷制作中一道工序——“釉上彩绘”。《梦溪笔谈》中记载,传统陶瓷制作一共有七十二道复杂工序,而传承到今天,传统技术也有了发展和创新。“陶瓷技术不仅仅是满足日用品的需要,更是满足精神上的审美。”

课堂上,施老师介绍了一些已经创作完毕的釉上彩绘陶瓷作品,并介绍了其优点:色彩鲜艳、可以绘画细节,同时擦不掉、洗不掉。“我们之所以要掌握陶瓷制作中的这些工序,一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古代艺术。同时通过掌握这些技术,也是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修复古代损坏的文物。发展到今天,陶艺作品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手工作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间紧凑,老师说,无法进行到窑里烤的传统“釉上彩”,而是运用了改良后的陶瓷颜料,这种材料在瓷板上画完后两三小时可以干,也可以拥有“擦不掉、洗不掉”的传统陶瓷效果。讲解完毕后,学生们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不少人以自己国家的金字塔作为素材,也有一些人则以几天来所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绘画的灵感来源。

一边听课,一边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高守雷的解谜——原来,这是一个商务部对外交流框架下为期三周的研修班,内容涵盖文化产业及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青年中传承。“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人文科学研究中广为传播的一个概念,即将文化产品置于投资制度之下,以获得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利润或物质利益。”他说,“在不放弃其旨在维护价值观和理想以及维护社会特性、习俗和传统的内容的同时,开始努力将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实现国民物质收入。今天在此交流,也是出于文化交融和文明交流的理念。”

据了解,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2019年成为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立项专业。团队带头人和成员曾主持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这也是该校获选为研修班参与单位之一的原因。

画一幅中国仕女图带回家

课堂上,戴着鲜艳红头巾的,是赫勒万大学美术学院动画和平面设计专业博士海迪尔•穆兹梅尔,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参与过一些电影的设计,同时也对文物修复很有兴趣。由于曾经参与过埃及的部分文物修复,比如毛毯、纺织品这类手工纺织品,她对于这几日的学习深有感触,最令海迪尔印象深刻的,是开班第一天关于青铜器的讲座和这几天对于陶瓷绘画的学习。在绘画过程中,她采取了中国元素——临摹绘制了一幅中国传统的仕女图。绘画中是古代中国绘画中衣裙飘逸的仕女以及竹子这样的元素,海迪尔说:“想要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埃及,所以选择了画中国的画,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纪念和回忆。”

由于是第一次来,对于在中国的一切,海迪尔博士认为都很有趣。上海栉比鳞次的高层建筑和与沙漠风光不同的自然景象都令她感到新奇。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和艺术馆,她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每一个文物下面都会有介绍,这些介绍一般是中英文。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阿拉伯语也是一门通用的语言。如果这些博物馆能够配更多语言文字,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文化背后的内容。”

在她看来,每个国家的文物,都是各自国民性格的体现。“汉字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对应地,埃及也有法老的文字。在埃及的文物,包括一些纺织品中都会有法老的文字。我们会去研究这些文字在当时有怎么样的含义。”因此,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从事这方面人的责任,更是整个国家人民的责任。“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文物修复的保护。”

课堂上,施洪威老师也对这些外国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了肯定。“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材料的应用更自由发挥。相较于学校里的学生更为熟练,有时候完全脱离了讲解的范围,非常具有创造力。”

中国的龙凤,埃及的阿努比斯

针对这次文化产业研修班,埃及文化部新闻发言人,同时也是埃及大剧院总经理穆罕默德•穆尼尔说:“埃及现在有一个‘2030愿景’,在这个愿景中提出了要把文化置入经济发展之中,我们希望中埃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帮助实现这个计划。”

针对埃及和中国两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地方,穆罕默德说,“埃及和中国本身来说有很多共同点,因为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对我们来说,埃及人是法老的子孙。通过研修班可以加强中埃双方的交流,古埃及中有厚葬的习俗所以文物保存得较好,那中国又是怎么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令我们很好奇。我们想要更多地开办这样的研修班,来帮助青年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一样,埃及也有着丰富的手工艺术产业,所以希望今后中国学生也有机会到埃及去学习,这样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一,拉莎•阿卜杜勒•穆奈姆在埃及文化部就职的同时也是一名剧作家,她热爱中国文化并对两国的文化影响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例如,中埃两国从古至今有很多神话故事,作为一名剧作家,她平时也会阅览这方面的神话小说、著作。中国和埃及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形成,这些故事不仅仅只是历史,更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很多文物中都有体现出神话色彩,比如说有龙、凤凰等等。所以你们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埃及的文化中,各种古代想象出来的动物也不少,比如阿努比斯。”

谈及这次中国研修之旅学到的内容,她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最感兴趣的是古籍书本的制作流程。”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城建职业学院
题图为海迪尔•穆兹梅尔,赫勒万大学美术学院动画和平面设计专业、博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