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金额8.28亿元的专利许可合同签订!上海企业介绍幕后故事

创新之城 2019-09-04 07:4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纵刚认为,这份合同的签订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的价值。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成果以8.28亿元的总合同金额,独占许可给苏州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在这项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发明评估、专利价值培育、专利质量管理,到全球范围寻找转移对象,再到交易估值定价、与多家企业谈判,做到了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

在盛知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纵刚看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做好发明评估、专利价值培育、专利质量管理等8个步骤的专业化工作,导致科技成果特别是早期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较低。他建议上海尽快补强这块短板,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

为培育高价值专利设计实验

2015年至2018年,盛知华承担了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价值提升与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为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公司主导完成了6项技术转移交易,总合同金额近10亿元。其中,上海交大医学院与苏州企业的8.28亿元交易是总合同金额最大的一项。

2016年,交大医学院李教授参加了盛知华举办的讲座后,希望公司为他转化激动型抗体研究成果。作为一类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激动型抗体是国际生物药研究的热点。2011年,他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激动型抗体的可结晶段功能与常规的细胞毒类抗体完全不同,在特定条件下能增强抗体活性、消灭肿瘤细胞。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此后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这种机制普遍适用于针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靶点的激动型抗体,并改造获得了能显著增强人体靶点活性的激动型抗体。

如何转化这项基础研究成果?盛知华团队在全球专利、科研和市场文献检索基础上,做了商业价值和专利性评估,结论是:它有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但在技术成熟过程中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由于5年前李教授已发表相关论文,国内外许多同行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以当时的实验数据申请专利,很可能得不到较大保护范围的授权,导致专利价值偏低。为此,盛知华决定设计多项实验,为专利申请提供新的数据。“这种工作叫专利价值培育,目的是拓宽权利要求,提升专利的商业价值。”纵刚说。

当时,李教授的一篇论文即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于是盛知华团队赶在一周内为他写好高质量的专利申请和权利要求书,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随后,他完成多项补充实验,利用新的数据又申请了一件发明专利。经过审查答复,两件专利合并后的权利要求得到拓宽,专利保护的肿瘤种类和抗体数量都大幅增加。此后,他们申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专利。

做好8个步骤才能“丰收”

递交专利申请后,盛知华迅速启动市场推广工作。他们准备了详细的项目介绍材料,在全球范围精准推介,与多家中外企业进行了洽谈。由于这种抗体平台技术处于较早期阶段,新药研发的风险又很大,要让企业买下绝非易事。好在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越来越看重早期科研成果,愿意开发原创新药。去年底,国内一家投资机构与代表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盛知华洽谈后,决定出资在苏州注册一家企业,专门转化这种专利技术。

经过多轮磋商,四方决定将专利在部分靶点上的权利独占许可给这家初创企业,交易结构中包含百万元级入门费和年度专利授权维持费,以及每种候选药物约2亿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销售额提成。企业将对至少4种抗肿瘤候选药物进行开发,总合同金额达到8.28亿元。

纵刚认为,这份合同的签订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的价值。他曾在美国高校从事多年技术转移工作,十分重视发明评估、专利价值培育、专利质量管理、技术熟化增值、全球范围精准化推介、协调受让方内部评估、交易估值定价、合同谈判与合同履行监督等8个步骤。“‘八步法’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就像农民种地一样,要想取得丰收,必须完成耕地、播种、施肥等一系列工作。可是,国内大部分高校院所没有做好这8项工作,怎么可能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取得丰收呢?”

近年来,上海市科委已认识到这块短板,启动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示范项目,支持上海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组织化、市场化、专业化机构;还创办了上海技术转移学院,聘专家为技术转移工作人员授课。纵刚觉得,这些举措对补短板起到了作用,然而,上海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未按“八步法”扎实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

这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阻碍成果转化,甚至“扼杀创新”。2017年,上海某高校教师研发出一种治疗神经性耳聋的候选药物。其专利如果独占许可给企业,总合同金额可能达到数亿甚至10亿美元以上。遗憾的是,这件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写得很差,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盛知华不得不放弃了转化服务。时任市科委负责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说“痛心疾首”。

“三管齐下”可补转化短板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国内高校专利数“虚高”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斯坦福大学每年申请200多件专利、牛津大学每年申请100多件专利相比,国内许多高校每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超过1000。究其原因,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指出,在我国,专利被赋予了太多商业价值以外的“附加属性”:高校需要专利数量支撑相关排名;高校教师需要专利满足项目验收、报奖、职称评聘等要求;毕业生需要专利争取城市落户指标加分。“我国高校专利数近年来快速增长,其中难免掺杂了一部分无转化价值的专利。”

盛知华承担张江示范区项目后,评估了高校院所和企业的3000多件专利,发现有商业价值的占比不足2%。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导致转化交易量较往年大幅下降。这表明随着国内专利数量的连年激增,即使按照符合客观规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运营,这个模式也已经变得效率低下。为了从海量发明和专利中高效率找出少量可转化成果,在张江示范区项目支持下,盛知华耗时近两年探索出一套解决方案:一方面,他们认为必须在发明人申请专利前就介入,管理好专利质量,避免可转化成果的商业价值被低质量专利破坏;另一方面,他们开发出一种快速筛选有价值专利的方法,将筛选效率提高了5—10倍。

“这种新方法既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又适应中国国情。”纵刚建议,要加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可从三方面工作入手——

一是加快落实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四条、第十七条,对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增加合理的财政资金投入,促进转化队伍建设,使高校院所拥有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机构,或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高校院所领导的重视,将使这类机构逐步形成市场化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二是加强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培养。这类人才往往要有理工科背景,兼修法律、管理等学科,还要对产业界、投资界有所了解。他们的培养周期较长,可通过政府扶持、校企合作、专家“传帮带”等方式,吸引更多人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长期实战中成长为高水平人才。

三是去除专利的“附加属性”,并依托技术转移机构开展高校院所的发明评估工作。技术转移专业人员应只为具备商业价值的发明申报专利,这样才能大幅减少“垃圾专利”,让有商业价值的科技成果在高质量专利保护下转化为生产力。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俞陶然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