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在尾部,芬荷在头部,PISA创始人说:OECD还测了初中生生活满意度

教育在线 2019-05-30 18:1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创始人、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来沪

作为蝉联两届PISA世界冠军的中国,论阅读、数学、科学测试的得分,确实曾领跑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然而,教育评价绝非单一维度。

30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创始人、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来沪,他透露:在包括上海在内四省市代表参加的PISA测试中,专门针对15岁初中生进行了生活满意度调查。面对“你对生活满意吗”这一问题,在满分值10分中,芬兰7.9、荷兰7.8、瑞士7.7,处于头部区间;而中国6.8、韩国6.4,则位于数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尾部。

按通常理解,PISA是类似考试的测试,按得分多少,来排名先后。但事实上,每三年进行一次的PISA,还考查了大量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题。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全球教育评估与测评研讨中,人称“PISA之父”的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就表示,“比起现时的成绩,我们更关心学生们日后对事业的追求。”事实上,一元的成绩论,背后隐藏了不少容易忽视、但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在“科学”测试中,中国上海15岁初中生的集体样本曾获世界第一的好成绩;但与此同时,PISA也测试了一道开放式的题目:将来是否愿意从事科学领域工作?结果,同一批受测学生的“选择率”远没有他们的科学成绩那么高。施莱歇尔透露,在这方面,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学生的科学成绩较好,也想从事科学工作;美国学生虽然科学成绩不高,但有意投身科学工作的比例很高;而中国、韩国等科学成绩高的学生,这一意愿却都很低。

他表示,最近10年科学技术进步神速,但各国学生科学成绩却一直保持平平,甚至略有下降。这其中,就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人工智能(AI)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容回避,越容易传授的东西,越容易被AI替代,“但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经合组织《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中文版新书的主要编者,施莱歇尔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成绩”,也在于“个体情感”,以及“社会认知”,这3个圈如果能够重叠合一,那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事实上,另一些测试题,也佐证了这一点。比如“即便准备好了,对考试会不会仍有焦虑”,中国学生的焦虑度排在世界中游,而芬兰、瑞士、爱沙尼亚等国学生很少为此而焦虑。此外,测试还表明,相对于成绩的优秀程度,中国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也属于较低水平。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表示,正如全国教育大会所强调的那样,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包括“唯分数、唯升学”在内的“五唯”顽瘴痼疾,教育部也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在“唯”与“不唯”之间找到平衡,形成更加全面的考试、更加综合的评价、更加公平的选拔。

李永智认为,上海教育评价特点在于规范性、综合性、过程性、前瞻性。考量学习质量,除了考量效率和效果之外,还要看一看学生有没有兴趣、是不是快乐,“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才是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摄影:徐瑞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