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6)5月24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面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所投稿件须针对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9月15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数为2500字,英文字数1500字。征稿将于2019年9月15日截止。
到底怎么“批评”才能拿奖?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独立策展人、评论家以及文化顾问路易斯·毕格斯为大家“支招”。他认为,艺术写作分为四类,由媒体或者展览市场部撰写的推荐性质文章;向大众普及艺术的艺术欣赏类文章;由专业人士撰写的艺术鉴赏类文章,其中也包括对艺术作品提出的质疑;以及以提出问题为最主要特点的艺术评论文章,这种艺术评论文章也是国际艺术评论大奖所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文章中,会含有‘为什么’这样的关键词。为什么这个艺术在这样的地方展出?为什么有这样的展览?为什么我们看的是这样或者那样的作品?艺术评论里面的关键词就是‘为什么’。”
“艺术写作:为何?为谁?”论坛现场 嘉宾:Lewis Biggs(右一)、Gerard Hemsworth(右二)
除了时刻要保持提问的写作心态,写作技巧同样重要。评论者可以借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观的情感流露,比如某位英国评论家表达他对某件雕塑的感受时说,“仿佛肩膀上会有奇怪的反应”。评论者也可以进行带有个人记忆或者文化背景相关的主观性写作。因为个人禀赋的不同,使得鉴赏作品时也会打上自己的个人印迹。评论者也可以基于某种文化背景或当前的维度写作,这样可以拉近与当下观众的距离。
不少活跃在艺术评论一线的艺评人也在思考当下评论的困境。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一等奖获得者王欢是目前唯一一位90后获奖者,他在思考艺术评论独立性时发现,自己需要做一次“去文体化”的写作。“当代艺术评论这样一种特殊文体需要对一件艺术作品去描述、评论、批评,往往带有某种工具化的倾向。我希望艺术评论不是服务于艺术品的写作,而是艺术写作者作为另一种方式的创作。”他同时认为,评论者和艺术家应该保持距离,即便理解和艺术家本身表述不一样,但作为一个写作者,仍然可以在另外一种方式上阐述和描述它。
“写作主体性的困境”座谈现场 嘉宾翁子健(左一)、 王欢(左二)、苏伟
经过五年积累,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投稿1108篇,投稿范围遍及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16个大奖获得者和87位入围者。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认为,艺术评论所面临的危机,也是思想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更需要专业与沉稳的力量来托举责任、守望未来。国际艺术评论奖使独立艺评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成为孜孜于此的人们的专业发展助推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IAAC组委会联合主席甘智漪
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5位国际评审团包括阿米·巴拉克(Ami Barak),独立策展人,巴黎艺术评论家,国际当代艺术策展人协会(IKT)前主席;朱丽安娜·恩伯格(Juliana Engberg),策展人,文化活动策划人兼作家,2019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馆的策展人; 巴特缪·马力(Bartomeu Marí),独立策展人,艺术撰稿人及国际博物馆及现当代艺术收藏品委员会(CIMAM)前主席;邵亦杨(Shao Yiyang),中央美术学院(CAFA)艺术史论系教授及人文学院副院长;翁子健(Anthony Yung),香港策展人、作家及亚洲艺术文献库(AAA)资深研究员。
2019年9月15日征稿结束后,国际评审团将展开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在内的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20年春出版的《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上。
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CA)、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