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 | 《玄奘西行》:舞台上的每一件乐器都会讲故事

文化观澜 2019-05-17 16:4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用音符串联起丝绸之路。

从《印象国乐》到《又见国乐》,中央民族乐团一直走在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前列。如今,他们又将《玄奘西行》带到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舞台,5月16日-17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这是本届中国艺术节51部演出剧目中唯一一部民族器乐剧,它打破了音乐会常规表演模式,让演奏家在剧中扮演角色,演奏、吟诵、台词对白、形体动作有机结合,独树一帜地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人们常说音乐擅抒情不擅叙事,如何通过音乐塑造人物、展开矛盾冲突?民乐演奏家们习惯了坐在台上安安静静地演出,要让他们一边演奏一边演戏行得通吗?那么多个性不同的民族乐器,如何与这个故事的情节与内涵相契合?《玄奘西行》一一给出了答案。

丁晓逵饰演的玄奘与听众现场互动

赋予每一件乐器独特的“人格”

跟随玄奘的足迹,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南箫、古筝、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艾捷克、热瓦普、冬不拉、萨塔尔、手鼓等悉数登场。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呈现出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在《玄奘西行》中,器乐是设定人物与故事的逻辑起点,根据不同乐器的历史渊源,结合玄奘故事的史料,每件乐器都被赋予了“人格”。

例如:胡琴来自西域,而剧中的石磐陀是胡人,用胡琴表示石磐陀就非常契合;高昌王和乌孙王,则是为了向观众介绍维吾尔族乐器、哈萨克族乐器所设的人物;大鼓和埙很好地表现了沙场上将士英勇无畏的风貌和边关大漠长河的荒凉壮阔之景;琵琶不仅作为乐器出现,而且作为一种祈雨法器出现在女神手中,改变了人们对于敦煌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和江南丝竹中窈窕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既定印象。

《高昌》场景中维吾尔族乐器展示

《高昌》场景中一带一路沿途乐器展示

参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央民族乐团出动了140人的庞大阵容,由常任指挥刘沙带队,丁晓逵、赵聪、冯满天等知名演奏家,刘扬、王龙等歌唱家参演,还特别邀请了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的艺术家助阵。舞台上,演奏家不仅要演奏,还要穿着戏服在舞台上飙戏,这不但激发了演奏家的表现力,也突破了观众对民乐的想象。

创新舞台表达征服世界观众

演出结束后,剧院签售大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许多观众将刚刚入手的CD与DVD呈给艺术家们签名。“这是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演出。”一位现场观众说,“它不仅拥有完整的结构和缜密的逻辑,还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仿佛每一件乐器都会讲故事。”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早已有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戏曲等诸多剧种,但仍未出现‘器乐剧’这一概念,究其原因,就是用器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实非易事,但我认为,全新的形式一定会给内容带来质的改变与突破。” 《玄奘西行》作曲姜莹说。

通过大胆的探索,《玄奘西行》发掘了音乐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潜力,也让观众对“执着信念、坚韧不拔”的玄奘精神产生了共鸣。2017年首演后,《玄奘西行》已先后在中国、英国、美国巡演60场,所到之处收获赞誉无数,被评价为“世界表演艺术的创新”。作曲家谭盾在看完《玄奘西行》曾表示:“《玄奘西行》通过音符串联起丝绸之路,让人们看到文明交融的曙光。有几千年历史的国乐传到我们手上,需要大胆而有智慧的创新,才能传到未来,传向世界。”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