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两院院士为“吴方法”的创立者而来,新中心聚焦基础算法,让“徐匡迪之问”有解

教育在线 2019-05-09 12:5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数学,是给笨的人干的”,“不要孤立,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今年百岁诞辰的吴文俊院士命名的数学中心在上海交大落成。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日前提出的这个问题,点中当前国内人工智能AI发展的要害之处,被称为“徐匡迪之问”。

 

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南华等13位两院院士,以及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沪,为纪念今年百岁诞辰的“吴方法”创立者——吴文俊院士,也为新设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数学中心建言献计。

 

数学学子聆听。沈阳 摄

 

“不要孤立,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吴文俊(1919~2017)曾多次深情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如今,交大数学系也“90岁”了,而吴文俊当时就读的交大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3个班,加起来不过30多个人,他们大学一、二年级合在一起上课,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其中,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就认识到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启发下,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创立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这一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对中国现代数学的振兴乃至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谈到中国数学学科建设时,吴文俊阐述过自己前瞻的观点:“上海交大是个在工程技术方面很强的高校,而数学与这些方面有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要太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应与某一个方面相联系……不要把某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对数学要加深理解。”

令吴文俊欣慰的是,这一学年之初,上海交大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启动,致力于开展问题驱动的创新性研究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宽阔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院士表示,此次吴文俊数学中心则重点在基础数学、数据科学、数学史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其中数据科学领域少不了学科交叉,重点聚焦基础算法、统计大数据分析、机器与深度学习、数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等。

 

 

“数学,是给笨的人干的”

 

 

大一时的吴文俊,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再加上全校学风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二年级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被迫迁到法租界继续办学,生活、实验、上课都不正常,但交大师生在那艰苦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

吴文俊数学中心宣告落成。沈阳 摄

 

吴老曾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抗战烽烟中,吴文俊1940年从交通大学毕业,1947年赴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他的工作成为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引发了“拓扑学的地震”。

 

今天,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教授白安雅,特地向吴文俊数学中心捐赠了她珍藏的吴文俊博士论文,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接受这份研究吴文俊数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并将其永远珍藏于吴文俊数学中心。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姜伯驹,作为此次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告诉数学师生一句吴文俊先生的“怪论”:“数学,是给笨的人干的。”在蒋伯驹的记忆深处,当年计算机的使用条件,是现今青年学子无法想象的……然而,当时已经五六十岁的吴文俊,不仅自学编程,还像小年轻一样日日夜夜泡在机房。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也感悟着吴先生的这句“名言”。他透露,吴文俊曾为搞懂一篇俄国数学家的重要论文,零起点自学俄语,通过语法书和词典,读通了全篇文章,还分享给其他数学家。“吴文俊的‘笨’,其实是大智。”

 

 

数学思路,也有“丝路精神”

 

 

“顾今用,其实就是古为今用的意思。”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林表示,吴文俊在1975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史研究论文,但没有使用本名,而是使用了顾今用这个笔名,顾名思义,表达观点。

留法博士论文捐赠。沈阳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吴文俊把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概括为构造性与机械化,他独特的数学史认识论和方法论,被概括为“吴文俊数学史观”。“‘吴文俊数学史观’是吴文俊数学史遗产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和最为宝贵的财富,《论吴文俊的数学史业绩》一书共收入36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论述先生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这一新出版纪念文集编者纪志刚表示。

 

可以说,在吴文俊眼中,数学也人文。吴文俊之子、来自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吴天骄忆起晚年的父亲:父子相伴常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从易中天说《三国》、王立群读《史记》到钱文忠讲《西游》等,每到兴奋之处,吴老不禁手舞足蹈,与儿子发散性探讨,自称自己还是个“老小孩”。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甚至欧洲的同行们进行了活跃的知识交流。‘丝绸之路’的精神——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应当继续得到很好的发扬。”吴文俊的话,反映了其数学史观的人文情怀,也开拓了数学史研究的多元视角。为此,吴文俊数学中心将重点开展中国传统数学思想、一带一路数学文化交流史、20世纪中国数学史等研究,并致力于成为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宣传的科普基地。

 

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园,就有一条与学森路、光斗路、光宪路齐名的文俊路。“我希望母校能够继续保持朴实无华的学风。”当有人问吴文俊对母校学子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吴老回答:“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吴公式(Wu formula)题板。徐瑞哲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