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沪苏浙皖结成“评论者联盟”,目标——攀登文艺高峰

文化观澜 2019-04-27 20:4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贴近土地、聚焦问题、把准脉门、开好药方

4月27日下午,沪苏浙皖四家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上海文艺会堂签订“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去年6月,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发起成立,沪苏浙皖四地实现文艺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大源头、大码头。此后,长三角戏剧、曲艺、音乐、摄影、舞蹈、电影等文艺领域先后成立发展联盟,如今,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意味着长三角文艺界建立起采风创作、展示展演、理论研究三大平台的联动发展机制。

 

作为联盟品牌活动,“艺·江南”文化论坛在成立仪式后举办首次活动。与会长三角文艺评论界人士均认为,文艺评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文艺评论不仅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艺发展的助推剂,文艺评论的参与程度和文艺评论的高度与深度,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创作的高度。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是二度创作,也是创作的延续,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将在理论研究上为文艺创作与文艺发展提供支撑。

 

在场

 

“好的评论应该是贴近土地、聚焦问题、把准脉门、开好药方的。”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说。

 

“当下文艺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环境、观念、从业者,还是生产机制和接受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和景观。相对于这些新元素、新景观,文艺评论显示出了捉襟见肘的贫乏,甚至缺位。文艺评论应该与朝气蓬勃的新文艺一起前行,介入文艺现场,关注人民需求,呼应审美新变,推动理论创新,激发批评活力。”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说。

 

汪政提出,新的文艺评论要对新文艺具有有效阐释性,使其真正在场,批评家首先要进行知识更新,同时,批评从业者的概念外延也应该扩大。“地铁、公交车里大妈们对当下流行电视剧三言两语的评论,恰恰是有效的、在场的评论。批评不仅是专业,更是权利,所有读者、观者都有批评权利,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更多关注传统圈子、传统呈现方式以外的批评声音。”

 

“部分文艺评论家对文艺现场没有及时做出追踪式、有深度的观察,或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工具来检验中国文艺作品,或是提不出具有独到发现的观点。”在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看来,评论与创作之所以出现脱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评论家脚力迈得不够,造成的眼力不精不准,积极主动、及时深入地在第一现场进行文艺观察,显得非常重要。“有观察就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就会形成思考,有思考才有可能提出具有针对性、说服力,有理有据有效的批评。”

 

抵达

 

“评论只有有效抵达,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的观点令很多文艺评论家共鸣。沈勇提出,评论要实现有效抵达,除了要有人(评论家)、传播渠道(各类平台、媒介),最主要的是及时、及物,真诚、有理,客观、温暖的观点。

 

在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史培刚看来,当前文艺评论存在标准模糊、体系残缺、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艺评论的战斗力和公信力。一方面,要构建文艺评论标准体系研究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还要构建文艺评论服务人民大众的新格局,文艺评论既是学理问题也是服务问题。文艺评论既有促进创作、多出精品的功能,也有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责任,文艺评论必须走出传统象牙塔,走向火热的一线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新期待。

 

“评论界整体面临的问题是名家难出、力作难现,与文艺创作一样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上海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说,文艺评论要出现高峰,除了要有超越创作本身的视野,也要有超越一地创作范围的格局,这是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意义所在。长三角文艺与评论本就同气连枝,长三角地区拥有相同的江南文化底蕴,相似的文艺形态,剧目互相借鉴,声腔体系略同,评论话语资源也具有相容性和互补性,这是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基础。以江南文化传承为共同底蕴,四地文艺评论工作者有条件在跨地域作品观摩、跨门类文化交流、跨地区扩大影响上形成突破,推动长三角文艺评论在整体上服务全国的能级、走向世界的水平。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蔡晴 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